《摇滚吧,经济学》读后心得:音乐产业带给我们的启示

你喜欢听音乐吗?你知道为什么突然间人们都在疯同一首歌?为什么音乐越来越容易取得,演唱会的票价却越来越贵?为什么许多巨星都在拼门票秒杀,天后泰勒丝却刻意拉长售票时间?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音乐,居然能用经济学理论来加以拆解,让我们一窥这个复杂且有趣的音乐世界。


这本书在说什么?

《摇滚吧,经济学》的作者是前美国总统欧巴马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亚伦・克鲁格(Alan B. Krueger),正当美国面临经济萧条之际,他受邀做了一场名为「摇滚经济学」的演讲,说明美国经济和音乐产业的相似之处,以及经济政策可以向音乐借镜的地方。这场演讲的演讲稿被欧巴马指定给身边的政府高层「你们每个人都应该看」。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演讲的主题,延伸了更多相关资讯。作者访问数百名当红音乐明星、各大串流平台的高层、唱片和经纪公司负责人,并且从《星调》资料库中解析数十万场演唱会的数据。他展示了当今经济发展的趋势跟音乐产业十分类似,科技和经济交互型塑着我们所听的音乐,人们的收听和消费方式也反过来冲击着这个产业。


通常我们听到「经济学」会觉得有点遥远和生硬,但是作者用我们最熟悉的「音乐」来当主轴。书中的众多明星和歌曲会勾起你的回忆,透过音乐创作者和从业者的眼睛,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缩影。如果你热爱音乐,这本书不容错过。如果你想认识经济学和音乐的关系,这本书有趣的切入角度会让你耳目一新。


泰勒丝是经济学天才?

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惊叹,如果把「摇滚经济学」当成是一门大学科系,那么泰勒丝(Taylor Swift)肯定是满手书卷奖的经济学天才。书中提到许多音乐人正面临着许多困扰,例如唱片销量逐年下滑、串流平台抢夺利润、演唱会门票又受到黄牛操弄。泰勒丝却走出一条自己的康庄大道。


首先,她深谙「差别订价」的操作模式,除了带给不同价格敏感度的粉丝不同的体验之外,还能大幅增加自身的营收。她的专辑在发表的首周刻意只卖唱片,而不在串流平台上播放,借此让愿意支付的粉丝抢先收听。接下来两周只向串流平台的付费听众播放,提高从平台取得的版税,最后才播放给所有免费听众。


其次,随着现场演唱会票价逐年飙升,经营黄牛票的公司不断把手伸入这个获利丰厚的市场。泰勒丝推出了「忠诚点数」制度,粉丝如果购买她的商品、或贡献时间证明自己的忠诚度,就可以提高获得门票的机会。她服务了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粉丝,也有效降低了黄牛的干扰。

最后,对抗黄牛票她还有奇招,泰勒丝没有一次开放所有门票,而是「分时段逐渐释出」巡演门票。粉丝在首卖日很久之后都还是能够买到门票。这个方式类似飞机座位的动态售价原理,她提供粉丝买得到票的喜悦,也从黄牛手中抢回了哄抬的利润,相较传统的30%门票流入黄牛市场,她如此操作之后的演唱会「举世盛名」只有3%的门票被黄牛买走。


广播电台与YouTube的敲诈

书中有个段落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广播电台和YouTub付出的版税「奇低无比」。这边的比较是跟Spotify、Apple Music、Amazon Music串流平台比较,串流平台的营收里面有六成用来支付授权版税。然而广播电台的版税占营收的比例却不到一成。


广播电台的问题主要发生在美国,著作权法保障广播电台不需要支付音乐演出版权的费用,他们只需支付词曲著作权的费用。也就是说,当你在美国的广播电台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他们只会支付给「词曲创作者」,然而唱歌或演奏的「表演者」一毛也拿不到。


YouTube也是很奇特的存在,跟所有的音乐收听管道放在一起,它的音乐收听量占整体的30%,但是YouTube需要支付的版税仅占整体的6%。主要是因为「数位千年著作权法」(DMCA)的保护,只要符合特定条件,由用户上传的音乐,YouTube都不必支付版税。其他的串流公司就没有这个待遇,因为他们的音乐资料库并不是由用户上传的。

例如我们平常开车上班通勤,可以很随兴地切到广播电台收听音乐,然后在切换到串流平台收听排行榜,再切换到 YouTube 挑几首乡村歌来听。这些体验之间无缝接轨,在我们开心收听这么多音乐管道的同时,根本不会注意到其中的区别。


未来是体验当道的年代

作者在书的后半段感叹道,音乐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划算的产品,可以改善不愉快的体验,让愉快的活动更令人开心,还可以调节人们的情绪。但是自1999年来,人们听音乐的时间不断增加,在音乐上的消费却减少了80%。


书中谈到自从音乐分享平台Napster推波助澜的盗版音乐下载风气以来,唱片业的销售逐年下降,但是音乐数量、质量的产出,都仍然在逐年上升。数位科技带来「易复制」和「易传递」的特性,让传播音乐的边际成本降报几乎为零。但另一方面,普及的音乐确有助于更多人接触到,打开音乐人的知名度和获利机会。


新兴的串流平台虽然囊括了近六成的版税,但是音乐产业举办现场演唱会的价格,却以三倍超过整体物价的程度在涨价。现在的音乐产业,卖唱片已经不再是主要营收来源,除了卖周边产品之外,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巡回演唱会。粉丝越来越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去现场感受独一无二的体验。


这跟经济学观察到的现象类似,人类透过消费去提升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是经历、家庭、友情、健康和个人价值。许多理财书籍都指出,我们应该把钱花在愉快的体验,而不是有形的商品。音乐产业的演变,正是「体验经济」的精随所在,我们已经可以发现自己身处于趋势的洪流当中。


后记:透过音乐洞察世界

《摇滚吧,经济学》这本书如同一部充满经济缩影的音乐纪录片,许多我熟悉的歌星都在里面现身说法,作者对经纪人和唱片公司高层的访谈,更透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音乐成本和行销方式。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音乐跟经济有这么紧密的关系。


我自己没有追星族的经验,也鲜少购买明星的周边商品,我贡献在音乐产业的消费,好像仅仅是Spotify每个月的会员费。虽然我贡献的消费很少,但是却离不开音乐,可以说一天没有听到音乐就会浑身不对劲。只是平常听起来像水一样容易取得的音乐,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故事。

对于平时就喜欢听欧美音乐的我来说(我特别喜欢乡村音乐),这是一本把艰深的经济学,透过音乐的包装,变成一本老妪能懂的精采读物。作者让经济学读起来不只是学术理论,而更像是一个洞察世界运作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摇滚吧,经济学》读后心得:音乐产业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