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

人到中年,越来越多的人给去世的父母亲扫墓,在阳光下,在细雨中,来到静谧的墓前,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何止江湖?人在单位,就已经身不由己得不要不要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每个人不得不忙碌眼前,有些人,还不得不漂泊在外。在家中的,可以在这个日子为父母扫墓,而那些不在家中的,甚至不在国中的,则只有隔着高山大洋,面向故里,遥寄一份思念了。

清明是怎样一种心情?写清明的诗词很多,但都不如那两句知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怎样的心情?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清明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最是感人,更引人深思,这篇文章是这样的:

随着上课铃声,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占用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大家谅解。”

等问卷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简短的两道选择题。

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身无分文,还欠下一笔不小的债。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

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

第二题,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

“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 “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

“是啊。”同学们异口同声。

“可是,我的题目本身并没有告诉大家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脸庞变得凝重起来。

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

环视一下全班,教授用动情的语调说:“同学们,今天是清明节,给大家做这个题目就是为了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爱能带给你幸福和欢愉,但是请记住,只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而更替,不因名利而浮沉,不因条件而改变,这就是父母之爱!他们会伴随着你,直到他或她生命的终点,当失去它后,你们会怀念的。”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所有人都会动容。在离开家之前,人们一直生活在父母身边,就像未离巢的小鸟,因为爱就在身边,我们对此也早已习以为常。对于父母的关爱和提醒,有时还会觉得有些腻烦。当离开家,到外地甚至外国打拼时,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于是,父母的叮嘱和我们的思念,都融进了一封封信件、邮件,或一个个电话中。时光流逝中,我们渐渐明白,时间带走的不止是我们自己的青春,更带走了我们可以和父母团聚的时间。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真的在理。有一句说得很伤感:父母在,家就在,兄弟姐妹就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了亲戚。不管在外漂泊多远,回到父母家,就等于回到了自己家,该说说,该笑笑,该吃吃,该睡睡,用不着任何客套,也不必有任何拘谨,因为你知道,你就是这个家的主人。

可是,当父母不在了,你回去就是个客人,因为,那里已经没有真正属于你的家了。到那时,你才能真切地体悟到,原来我曾经在这里有一个家,而现在,留在这里的只有回忆。原来,哥真的是一个传说啊!

一张小小的问卷,问出了我们的内心。很多时候,我们记得恋人、朋友和同事,却唯独忘记了父母;我们记住了各种大爱小爱,却唯独忘记了,最原始、最无私、最持久的爱,原来一直就在我们身边,陪伴着我们走出很远,直到今天。

雨纷纷中魂欲断。如果你要去祭扫,如果你要去祭奠你的父亲母亲,那就请带上这张问卷,走向父母的墓前吧,把它揣在胸口,对着那曾一生给你关爱的人,说出你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远在天上的灵魂,他们才是你最至亲的人。在你生命中的后半程,他们才是最值得你思念的人。

破财,抑或破相,代价都太大,做做这道非智力题,顿悟一个人生真谛,这才是最划算的。明白了道理,也就不会陷入生活中无谓的争论。

小家没有大家那么大,却是组成这个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包含着人世间最朴素的人伦关系,在这方面不糊涂,我们才能活得像个正常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简单符号。

清明下小雨,人的头脑容易清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