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行动,不幸福

自己就是个行动力不足的人,看到书名不由得点开赵昱鲲老师的《无行动,不幸福》,读完后感想颇多。

一句话总结:你我的心理,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充满行动力的动词!

️ 第一章 认识真实的自己。

围绕自我在生物基因,性格基因和文化基因的进化过程,以及围绕「自我决定理论」的三大人类基本心理需求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和丰富理论讲解了自主感,能力感,关爱感的满足对于我们形成稳定的高自尊状态的益处(自尊这个概念是自我进化过程中,三大心理需求状况的综合反映,整体上把握自我的发展水平)。

同时最为触动的是通过积极心理学以及三大需求的知识讲解过程,比如自主感部分提到的「象与骑象人」书籍里关于情感和理智的内容观点,比如关爱感部分提到的「依恋关系」中对于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的讲解,比如能力感部分提到的「成长型思维」以及固定型思维的定义,让我更好的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都让我很好的理解自我的进化和概念。

进而也借助每节文章后的「今日行动」建议去实践,在行动中提升对于自我实现和效能感的提升。总而言之,借助这个章节的学习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说,在依恋关系中你是安全型、焦虑型还是回避型,你的内心是倾向于自主、无主还是他主,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固定型思维,等等。这是我觉得书中很精彩且适用于大部分朋友的内容,值得细读和保持积极行动。

️  第二章 建立你的关系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类最重要的价值观和动力之一,就是和别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谈论关系时,其实就是在谈论关系中的自我。所以第二个章节就是围绕着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其他社会关系的复杂人际关系开展的。

首先讲到人际关系的模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分成四种:他主连接型,他主孤立型,自主孤立型,自主连接型,也理解到了在关系中变得更自主的要点有两个:

第一,觉察自己真实的人际需求之后,不去否认和压抑。第二,建构自主关系的时候,有重点、有选择。比如,我并不强求要和每个遇到的同事同学都交朋友,有些人比较难以接近,不必勉强自己。

其次讲到原生家庭,几乎每个人在和父母的互动中,都会带有冲突和遗憾。如何客观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也是我们给自己一次新的成长机会。客观地看待原生家庭,书中提到几个建议,包括我们要收起我们对父母理想化的期待;接纳小时候的伤害是躲不掉的,尤其是我们能力还没发展好之前,我们会十分依赖重要抚养者,自然也就无法躲开来自重要抚养者的伤害,这是人类的共性;但最关键的是尽管我们必然会受到一些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但这些伤害是有限的,更是可以弥补的。在这里最值得学习和练习的是「课题分离」:在生活中,你有你的课题,我有我的课题,大家彼此做好自己的课题,也不要去干涉别人的课题,这样就能免去无数的人际烦恼。

然后讲到亲密关系,我们大多数人都抱着一种既理想化又防备的心态,既期待体验到忘我的情感,又害怕不知道会不会失去自我,那么就需要去了解「权力争夺」的核心概念,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关系达到You complete me.(你补充了我,你让我感到完整)的状态。比如进入亲密关系后,我们曾经在原生家庭中发展出来的依恋模式会在亲密关系中重现。伴侣成为我们新的依恋对象,你在潜意识中,会把曾经没有满足的关爱需求,按照你的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而好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人可以发展出一套抛弃预设标准的灵活协商机制(发现彼此的心理理论,设置底线,保持体验分享等)以及建立积极回应型的沟通方式,这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练习的地方。

最后讲到职场关系,赵老师有个很直接的建议:我们只需要注重提高每一个当下的互动质量,做好每一次短暂、简单的互动,比如,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次会议讨论。这样做的效果,比你花更多额外的时间去维持一张庞大但是低质量的关系网,更加有效。其中最关键的关键词就是「尊重、信任和支持性互动」。

️  第三章 掌握科学的行动方法

这个章节里谈到价值观和个人能力性格当中的优势,因为这两样东西是促使一个人做出具体行动、做出人生选择的核心推动力,也是对我们很受用的地方,这里有几个很关键的概念,比如「施瓦茨的价值观体系」「24种品格优势」「周哈里窗矩阵」。

在这个基础上,也提到运用smart模型去制定更好的目标(意义目标,成果目标,行动目标),定好目标之后,每个人都要面临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目标和计划的实现需要意志力,所以也探讨里意志力不够怎么办?了解到了意志力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概念,它就像肌肉一样,需要能量支撑,它会耗损,但也能锻炼、可节省、可储存。对我最有用的建议是想要既减少意志力的损耗,又能完成重要的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那件事变成你的习惯。

后续还提到了生活中最高频提到的就是「刻意练习」的概念,其中的四个行动步骤提炼的很好;以及习得性乐观中的「认知abc模型」,更好的通过改变信念去看待发生的事情;以及积极情绪中芭芭拉研究里提到的日常生活中的「10种积极情绪」和应对消极情绪的建议;以及如何应对过多的压力的正确认知:压力之所以会产生,本质上是你觉得这件事对你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你能够应对的范围。最后也讲述了运动对于积极状态的养成,包括坚持运动下去的机制,比如说,人类大脑里有四种最重要的正面神经递质,分别是让你快乐的多巴胺、让你感觉到爱和温情的催产素、止痛的内啡肽、宁静的血清素,而运动就能大量产生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

️  第四章 自我实现

讲到自我实现,就离不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概念,马斯洛为自我实现的人描述了19个特点,而赵老师把它们总结为亲社会、巅峰体验和高层次认知这三大类。

围绕「亲社会」,赵老师介绍两个符合这类特征的品质:感恩和助人以及幽默。而我们每个人也能尝试培养这些品质,通过实践创造更多自我实现的体验。

围绕「巅峰体验」,赵老师提到巅峰体验来自我们对大自然和艺术的审美活动,来自充满热情、冲动和灵感的创造,来自任何专注忘我,产生心流的活动。

围绕「高层次认知」,我个人最受用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概念,解决了网上一直有个很流行的灵魂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也给了我们思路的启发,那就是你怎么解释已经度过的人生,如何衡量现在的价值,以及你未来将要迈向何方。也道明了无法理解过去,无法享受当下,无法迈向未来,归根到底,都是缺失连接感所造成的问题。所以如塞利格曼所说:人生意义意味着,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和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产生连接,设定目标去服务于它,并用恰当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主动的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才是我们寻找人生意义的关键。

️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拥有匮乏和成长型心理,匮乏型心理旨在帮助我们逃避痛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是解除危险、如释重负;而成长型心理旨在追求满足,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正面情绪。希望我们都能如赵老师所言,作为一个21世纪的成年人,我们应该朝成长型心理的方向进化,摆脱心理内卷的困境,实现心理升级。这本书的知识获取以及行动养成,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开始,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行动,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