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喜欢憋着啊

      今天在小红书看到一个故事,故事很有趣,但在我读来也很心酸,算是一种共鸣吧。

        故事是这么写的:

父亲因喝了孩子的汽水,孩子哭了。

父亲问他:“你为什么哭?”

孩子不说话。

父亲说:“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

孩子带着哭腔说:“是。”

“那你就直接告诉我,爸爸你喝了我的汽水,我不高兴了,,直接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不好吗?为什么要哭?”

孩子不说话,继续哭。

爸爸:“你看啊,这事是这样的,我没有请求你的同意就喝了你的汽水,这是爸爸不对。你要告诉我,而不是哭,你不说,爸爸就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以后有问题,你感觉到不舒服,就说出来,好不好?”

孩子停止哭泣,同意地点点头。

        故事很短,短到我只觉得这位父亲很温暖,教育孩子做的很好,再往下看,对比到我自己身上,我泪目了。

      我的父母没有和我说过这样的话,甚至他们的意识里也并没有这样的教育方式。我哭泣还是开心,都没有人教我,你要去分析你自己的情绪,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导致的?

      我才知道,原来我现在有心事爱憋着的性格,并不是我天生所带有的。其实是父母在教育中对我的态度和方法,让我有了现在这种回避型性格——有事就憋着。

        其实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什么事都会和家里的人坦白,真诚明亮。我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与同学的小八卦,都会拿到餐桌上讲。但是每当我讲出得到的却只是草草两句收场。甚至当发生冲突时,我一哭,我一难过,我一掉眼泪,他们就骂我。难过的时候,没人会哄我,也没人会抱住我,拍拍我,甚至他们不会意识到他们本身有任何错误。爸妈就觉得,我哭就是受了委屈,而我不应该有委屈。

        有一次,我没有哭,我板着脸站着被训,得到的是爸爸的一拖鞋。在写这段文字,我并没有憎恨他们。憎恨是不可能的,我知道,他们一直养育我,尽他们所能给我好的,起早贪黑为了我和弟弟。但是我讨厌这种教育方式,我默默下定决心,不会延续这种教育方式。因为难过就会被骂被训斥,所以在我的认知里,表现出难过和愤怒,都是不对的,别人会厌恶。

        以至于在小学以后很长的一段成长过程中,我都在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我会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而变得软绵绵的性格,和别人出现问题了也不会提,有情绪了我就自己憋着。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这是一种回避型性格。

        有些亲密的关系,被我憋着憋着,就没了。在相处过程中,难免会有矛盾和不满,但是我不愿正面去面对,提出并解决,在我的记忆里,表现愤怒和难过就是不对的,那样别人只会讨厌你,就如同我父母讨厌我难过一样。

        所以我的处理手段就是,回避,不理会,我觉得把真实的想法隐藏,是维持关系的最好办法。

        一直到后来,和他在一起——我亲爱的男朋友,他总能看出我隐藏的情绪,他说过一句话,我当时听到就一下感动到掉眼泪:你不要总是藏着你的小情绪,你不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你要说出来你的想法,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第一次有一个人这么告诉我,就像故事里的爸爸对孩子说的那样。就好像突然你的情绪被找到了,突然有一个人会分析,认真对待你的难过,而不是指责你为什么难过。甚至他会想办法让我说出心里的不满和不愉快。他真的很好很好。

        是的啊,以前的我,有什么事都喜欢憋着。以为憋着这段感情就谁也不会离开,这段感情就不会有问题出现,哪曾知,这才是推远一段感情的开始。不交流,不沟通,不解决,表面掩盖的美好,里面埋藏着日积月累的失望和怨恨。风一吹,就散落一地。现在的我,慢慢的被他治愈,表达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感受,学会接受自己的愤怒,处理交往之间的矛盾。

        “把话说出来,输出情绪,有安全感的表达自己,信任沟通的力量。”这么粗俗的道理,大多数人从小就明白了,而我花了十几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就喜欢憋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