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密关系『摘』

下文为摘抄

「父母在社会规范、世俗成功标准中感受到的的压力,会转嫁到孩子身上。比如,怎么做才不被别人说闲话;怎么才能出人头地,被人羡慕等。父母自身冲不破的东西,会转而拿来束缚孩子,他们对世俗眼光的潜意识的不满,往往以一种惩罚的方式转嫁到孩子身上。父母会觉得对孩子的严厉,是化解自身的失败和恐惧的一种自我安慰,他们觉得自己的严厉态度,是一种求生术。他们要把在求生过程中感受到的挫折、痛苦、经验和智慧用另一种方式让孩子体会。以为这是对孩子未来的预警。

但这种预警往往因为无法真诚表达而变得极其扭曲,很少有父母有勇气向孩子承认自己的失败和对社会的恐惧,同时,孩子也没有经验与胆量去打量父母的窝囊难堪之处。

这时,所谓父母的人生经验,其背后的求生之艰难辛酸,往往以“从孩子的角度尚不能理解的价值观”的形式生硬地威压到孩子身上。

这往往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尤其对女儿,很大可能是一种扭曲压抑的女性观,母亲对社会的不满转化成了对自身的抑制,在会无意识中参与歧视女性自身,这时孩子如果不接受这种价值观,母亲会失望地觉得自己失去了最可靠的盟友,失落感会转化成巨大的愤怒。母女关系由此恶化不可收拾。

“都是为你好”就是这么来的。

“哪里是为我好,都是你自私地想在我身上重活一遍”也是这么来的。

每个这种境况下,都有一个郁郁而孤独的母亲。

每个这种境况下,都有一个受了伤尚不知困境的出路在哪里的孩子。」

「每个家庭不和都是个案,虽说不能套公式,但我从个人体验看,母女是爱与憎恶难解难分导致出的苦涩;父子偏向期待与回应,强弱较量,严厉的父亲自身弱者时期的挫败感未能痊愈;母子不和则偏向母亲的不甘心,为什么你不够爱我,你要以实际行动来表现你在爱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亲密关系『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