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如果基因组代表了你的所有遗传信息,那么一旦你的基因组发生改变,你的命运,甚至你的整个人都会发生彻底改变。
逆天改命,听起来像某些周易大师做的事情。
不过,我今天说得是,如何科学的逆天改命。
也就是全人工合成基因组,从而实现对生命的人为操纵。
人工合成基因组的开创者是Craig Venter,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的精选书单的话,其中《生命的未来》就是他的杰作。
Craig Venter绝对是一个牛人,第一次名声鹊起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一个人独挑整个生物学界,鸟枪法测序速度实在太快,碾压其余测序机构。最后各国政府不得不屈服,选择与之合作。一代枭雄,于2003年,开创组学时代,从此生物信息学有了用武之地。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么?
不,这个精力旺盛的老头,组建了Venter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开始进行生命的创造,这之前可是上帝的工作。
当然,Venter不是要创造弗兰肯斯坦,他可能想过,不过难度太大。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既然基因组是所有遗传信息的载体。当然要挑基因组最小的物种来搞。
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是当时已知自然界基因组最小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只有583 kb。Venter认为支原体的基因组还可以进一步减少,从而包含最小基因组(Minimal Genome )的支原体。
当然虽然是小目标,工作量依然很庞大。
首先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化学合成的基因组如何组装回去?
第二,化学合成的基因组如何掌控宿主细胞?
第三,最小的基因组究竟有多小?
沉默了六年,Venter再次出手。2008年JCVI-syn1.0版本横空出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基因组组装问题。发表于Science杂志题目为Complete chemical synthesis, assembly, and cloning of a Mycoplasma genitalium genome。
方法并不难,就是同源重组。
先分割成5-7kb的DNA片段,总共分了101段。
当时其中的重复工作量极大,工作过程极为枯燥。
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
果然那句名言是对的,科学是美丽的,研究科学是痛苦的。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所以从1.0到2.0版本只用了两年。2010年,依然是Science题为Creation of a bacterial cell controlled by a chemically synthesized genome 。
解决了合成基因组的住房问题。原理也很简单,就跟转一个质粒一样,把基因组给转进去。然后利用抗性筛选,把自然的基因组给踢出去,鸠占鹊巢,合成的基因组就有房子住了。
但是JCVI-syn3.0版本,整整等了六年。原因无他:工作量实在太大。
syn3.0完美地为这个project画上了句号,起于Science,最后也终结于Science,发表题为Design and synthesis of a minimal bacterial genome。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合成最小基因组。
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细胞要想独立活下来其基因组至少需要531 kb长的序列和473个必需基因。
基因信息表达占比41%(主要跟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相关)
基因组信息保存占比7%(主要跟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复制相关)
膜结构与功能占比18%(主要跟细胞膜有关)
胞质代谢占比17%(主要是蛋白和小分子的修饰和降解相关)
未知功能占比17%(未知代表着希望。)
科研民工们,想想其实挺不容易的,
没有你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单调乏味的重复,就没有合成生物学的今天。
这么多基因一个一个敲下去,一个一个合成下去,再一个一个组装上去,最终造就了JCVI-syn3.0
JCVI-syn3.0是尽头了么?
who knows?合成生物学,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