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金庸

        2018年10月30日清晨,我睁开睡眼后一如既往的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原本以为会看到李咏的若干遗事,可不想第一条映入眼眶的却是金庸的死讯,再翻看几家媒体的网页,也都在醒目位置报道了这一噩耗。大侠内功深厚,颇能修养身心、延年益寿,可终究抵挡不住岁月的洪荒之力,将在人间的时间定格在了2018年10月30日。94岁虽然堪称长寿,但终不及张三丰真人的百岁高龄,仍令人心生悲戚。2018年似乎有一种冥冥之力在支配,从年初的霍金、李敖,到后来的单田芳、臧天朔,再到如今的李咏、金庸,那些80后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不约而同地相继离去。或许在时光老人那里,2018年是一个分割线,意味着告别五味陈杂的昔日,迎接祸福难知的未来。

       虽然过去20年了,我依然清楚记得,1998年长江流域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以至学校秋季被迫推迟一个月开学,由于大人们都去江堤上防汛了,我也不得不回老家和奶奶呆一个月,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偶然在朋友家里见到了一册《笑傲江湖》的残本,起初我只是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随便翻翻,可是看了几页后便完全被迷住,于是便借回去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了。那册书只有21至30回,没有头尾,看完后既不知故事的开端,也不知人物的结局,心中疑惑丛生,颇感心痒难搔。再去找朋友索要,他也没有剩余的书册,不过却从他的口中得知这本书的作者叫金庸,是个专门写武侠小说的,小学时看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也是他写的,另外他写的所有书被人编成了一副对联,叫“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时我并不太理解这对联是什么意思,可人生第一次知道了金庸这个名字。

       开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到书店去翻找《笑傲江湖》。那个年代网络尚未普及,看书报是城镇居民主要休闲方式之一,所以当时的街道虽远不及今日繁华,书店却比比皆是。各家书店的书大都分为两个部分,报刊杂志、经典文学及课辅资料是用来卖的,通俗小说是用来出租的。我过去只随家长在新华书店买过课辅资料,还不知道在私营书店可以租书看,而一逛才发现不仅是《笑傲江湖》,金庸的所有作品都能租到,我也渐渐明白了那副对联是由金庸所有小说的首个字编成,以防止“金庸新”“金庸名”之类的垃圾人物李代桃僵。

       书虽然找到了,但租书对于尚读初中的我来说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时租书必须先付10元钱的押金,还书时再按每天5毛钱付租金,而按当时的物价水平,我们中午在学校食堂吃个小炒只需2元,普通伙食只需1元,早餐则只需5到8毛钱,所以我每天能积下的零花钱也不过1块钱左右,要凑齐10元钱意味着必须两个星期不能吃零食。武侠小说在老师和家长眼里都是绝对违禁品,一经发现肯定会被没收,只能想方设法躲着看,一本书看完往往需要一整个星期,租金又得花去一个星期的零花钱,这意味着同学们下课后在小卖部里狼吞虎咽,我则只能找个角落弱弱的安慰自己,我是吃精神粮食的。因此,看武侠小说带来的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但我凭着一腔热爱,差不多花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将一套36册的金庸作品集全部读完了。进入高中后,平时都吃住在学校,时间上相对自由,室友们也有相同的爱好,大家便凑钱买了全套的金庸全集,夜间轮流阅看,金庸全集堪称镇室之宝,我便又在手电筒下重温了数遍,几乎可以倒背如流了。期间也间或看过一些古龙、梁羽生、黄易及一些刚发表的武侠作品,但觉得找不到阅读金大侠作品时的快感,也没有仔细的读下去。

       看武侠小说的爱好对我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由许多负面影响的,首先是让的上了近视眼,以至于不得不放弃幼时从军入伍的梦想。看武侠小说诱发我在很长时间里痴迷文学,挤占了学习精力,以至于在中考、高考中都不尽人意,算是辜负了长辈们的希望。不过,反过来想,如果我没痴迷于金庸的小说,或许我会像别的同学一样沉迷于网络游戏,看武侠小说虽然耽误学习,但是也是使我热爱文学,并且开始接触历史、政治知识,后半生估计都要依靠这些知识谋生。可谓“一遇杨过误终身,不遇杨过无此生”了。

       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那么金庸小说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因为他的小说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也融合了现代文明的自由平等、民主博爱思想。他笔下男主角大都是出寒微,凭着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侠客,虽然中间有奇遇,但能得到奇遇也是因为他们自身品德高尚,属于偶然中的必然。他们成名后,也没有去称雄一方,大都是携爱侣过着平民生活,属于代表民众的英雄,充满了人文关怀。从故事情节上看,金庸笔下的主人翁很少有出场就艺压群雄的,他们的武功都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艰难险阻后逐渐练就的,一部小说往往就是一个人物的成长史,而金庸总用精炼流畅语言文字将这个过程写得既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又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个个故事虽曲折离奇,却又能环环相扣,符合逻辑,犹如滔滔江水,虽经九曲十八弯,仍能一泻千里、奔腾入海。而且金庸的小说丝毫没有加入色情、血腥、暴力等庸俗内容,相反处处彰显着邪不压正的理念,在通俗中剔透着高雅,趣味性和艺术性兼长并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因此社会各个阶层人士都喜闻乐见。

       反观古龙的小说虽然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富有哲理,但是行文沉晦涩,在故事结构上往往显得粗糙杂乱,有时甚至矛盾百出,读之难以理清头绪。梁羽生的小说饱含着家国情怀,但是语言枯燥,故事平淡无奇,朔造的人物大都脸谱化,读之索然无味。后来的许多武侠作家,虽然是立足于他们开创的基础之上,但作品无论是趣味性还是艺术性都难以望其项背,所以说金庸仍然是武侠小说的最高峰。

       当然,金庸先生也是留有遗憾的。茅盾在20世纪30年代时将武侠小说归类为小市民文学,属于通俗文学的一种,是不能入主流的。金庸先生虽然俗中生出雅,但没能将武侠小说进行提档升级,他的小说反映了一些人性的悲欢,并且写《笑傲江湖》《鹿鼎记》时进行了一些探索,反映了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但是也没有使武侠小说像杂文、朦胧诗那样成为一种经典文学样式,让后人永远铭记、仿效。随着社会的发展,武侠小说恐怕会逐渐淡出读者视野,金庸之后很难再出武侠大家的,所以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与鲁迅、北岛等具有开创性作用的大家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不过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仍然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可以和张恨水并称,是通俗文学的两杆旗帜。

       当然金庸留给我们不仅是武侠,更有他的人生态度。古龙为人放荡不羁、沉迷酒色,写小说完全是为了多挣稿费供己挥霍。金庸与之相比则健康正派,即便是功成名就、名满世界,他也从没有放纵自己,反而在八十高龄仍然坚持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所以他写小说也多了几分事业心,在作品发表后仍不惜花费近10年的时间进行修改提升,充分对读者负责任。梁羽生生性淡泊,除了写作外极少参与社会活动,晚年更是隐居澳洲,最终客死异乡。金庸为人则积极上进,在小说初具名气,略有积蓄后,便投身报业,为此十多年里白天写政治评论,晚上写武侠小说,笔耕不辍,最终凭借一支笔写出了名满香江的《明报》,他自身也成为了知名的作家、企业家、富豪,完成了人生的逆袭。因此,金庸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侠客豪情、人间正义,更是一种不屈命运又心境平和、锐意进取又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

       如今大侠已千古,笑傲江湖已成绝响,我追思往事,记下这些文字,向大侠略表缅怀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怀念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