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的课程中徜徉——听赵志祥老师《景阳冈》后有感

   

图片发自App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记得是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谈到“怎样的课才算好的课”时说:“好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相信大家如若听了赵志祥老师的课就可以感受到什么叫做一堂好课。下课的铃声响起,一切却还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就结合赵志祥老师的《景阳冈》来谈谈我听课的感受。

    第一,赵老师拥有独到的教学见解。《景阳冈》是编者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改编而成的,赵老师在出示课题“《景阳冈》——《水浒传》施耐庵”时,将“《景阳冈》”这一字体设置比副标题“《水浒传》施耐庵”的字体还小,这时候他就问学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得到答案后他建议学生来为这篇课文想一个更适合的题目,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道:武松打虎。这时我不得不被赵老师的独到教学见解所征服。

    第二,赵老师有着高明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赵老师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没有指导学生初读要达到什么目标,精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通过他“得趣—得心”的“漫画式”教学风格,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理解了打虎英雄武松。

    其次,在让学生把握了这篇课文之后,进行个性化拓展。拓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打虎英雄知多少”;第二部分是“名著中的打虎英雄”;第三部分是进行探究:同样都是打虎英雄,为什么武松的“知名度”如此高呢?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充满了现代气息,使孩子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不断地得到激发,于是学生学得不知不觉,学得不亦乐乎。

    最后,赵老师的高明教学方法还体现在他的识字教学上。我们的识字教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会给学生听写并进行批改,但是不一样的地方体现在以下三处:一处,赵老师给学生听写并不是师念学生写,而是师说词语的意思或者动作演示,要学生根据听到的意思或看到的动作来完成听写,这样使学生懂得灵活运用这些词语;第二处不一样是听写要求,我们听写要求就是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而赵老师则不然,他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你不会的可以看同桌的;二是同桌也不会的可以翻书;三是如果你们觉得懒得翻书那就直接看大屏幕上的生字新词。这样一来,学生反而不会去想着法子偷看,而是认真的识记。即使是有少部分学生看了也会很坦然的承认自己看了,不会去撒谎;第三处不一样就是评价机制不一样。我们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会分不同的等级,而赵老师要求同桌互相批改时可以是A+星,可以是A,也可以是B,但是仅仅就在B为止,这样既保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也为孩子们树立了自尊心。

    第三,赵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当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我们很难对古典名著产生阅读的兴趣。而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如古人那样竖排从右往左地读古文,使他们加深对古文格式的印象;他引领学生把古文读通都顺,进而熟读成诵,再不忘来一句:“古文好读吗?多读读古文吧!”;他让学生在情境中一遍遍诵读,读出不同的情感,颇有古曲一唱三叹之妙。“去掉标点符号的繁体字古文,你们能读好吗?古诗词诵读就是如此简单。”赵老师的循循善诱,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古文并不是那样的晦涩难懂,古诗词也充满着无比的美丽。

   

图片发自App

      整堂课整个过程如高山流水般流畅自然,充满古风古韵,让人尽享一场古典文学的盛宴。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老人看似轻松面容后那颗酷爱经典的心,以及他深厚的古文学功底。就像一位老师说的,语文学科博大精深,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老师,我们必须深深地热爱着老祖宗的文化,必须时时如饥似渴地去汲取一切的精华作为我们的养分,然后再如太极拳一般将这股灵气锤炼为自己的生命真气,并将其渡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当学生离开课堂的时候,我相信,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篇课文,他们内心涌动的,必定有对古典文学的重新审视与浓厚兴趣。

      就这样我认识了一个可爱、可亲、可敬的“老头”——赵志祥老师。他幽默诙谐的语言,充满时代气息,他那独到的教学见解、高明的教学方法、自我丰厚的文化底蕴使我到现在还感动依旧。我也在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愿在大师的携领下,在前行路上的我们能够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经典的课程中徜徉——听赵志祥老师《景阳冈》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