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求得生存

笛卡尔的二元论: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

笛卡尔在17世纪提出的“心物二元论”,即世界存在着两个实体,一个是只有广延而不能思维的“物质实体”,另一个是只能思维而不具广延的“精神实体”,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存在和发展,谁也不影响和决定谁。

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即时间与空间,心灵实体的属性是精神。


后来康德划出了一条鸿沟,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界,物自体在彼岸,我们认识不了。这条鸿沟应该如何消解,后来的哲学家们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求存”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底层被规定死的识辫求存系统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其实是由底层的思维模型所决定的,抱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型,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个软态的思维模型我们有机会、有能力对它进行调整,但是在我们人类的感受系统,却有着严格的规定性,我们抵达外物也只能通过五官眼耳鼻舌身。


我们五官所反映出来的世界,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它是对外部世界所做扭曲化的呈现。例如视觉,我们只能看到400~700纳米的光波,400纳米以下的红外线,700纳米以上的紫外线我们看不到,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性的看到波长呢?因为大脑处理波长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而在野外生存,获取能量又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所以这是一种节省能量消耗的行为。


我们的视觉还对400~700纳米的光波进行了颜色区分,为什么要区别开颜色间细微的差异?当我们的祖先在丛林里生活的时候,森林里果实与叶子之间的颜色差别非常细微,如果区别不开这些颜色,找不见食物,他们早就被饿死了,所以是为了求得生存。


耳朵将电磁波扭曲为声音,触觉从能量的角度区分甜苦……,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下来。


我们只不过是基因延续存在的载体

我们再稍微探讨一下基因的层面,道金斯在他那本著作《自私的基因》里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基因的目的是繁殖,我们只不过是作为基因的载体,帮助它实现复制的任务而已。


比如,动物照料它的后代,从生物个体的角度来看,这也许是一种利他行为。但是正是因为基因控制着这种行为,它才能通过动物照料后代的这种利他行为完成自身的复制,从而使其自身得以生存。显然,所有在生物个体角度看来明显是利他行为的例子,均是基因自私的结果。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拷贝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地生存和扩张。由于基因掌握着生物的“遗传密码”,所以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最终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


生物间出现的利他行为,其出发点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帮助别人是为了别人能帮助我。道金斯在书中举了不少这方面的例子。比如,海洋里有若干种小鱼虾,靠为大鱼做清洁工作来谋生。大鱼张开嘴巴,让小鱼游进游出为它剔牙、清理鱼鳃,小鱼借此而美餐一顿。这种共生现象就是生物界的互助行为,但是互助的初衷不是出自于利它美德,而是自私本性。那些永远张口就吃掉小鱼的大鱼,最后也许就死于寄生虫感染;而那些不做清洗工作、趁机咬上一口就溜的小鱼,也许更有可能被惹急的大鱼吃掉。经历无数次的博弈,只有互相合作的个体才得以代代繁衍,生存至今。也就是说,凭借自私的本性,同样可以演化出利它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