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西游记

  唐僧为普渡众生,骑上白龙马,带着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苦行十万八千里,走了14年,终取真经。

  而比唐僧早了1000多年的孔子,也来了一场的迷你的“西游记”。

        周游的各国都在山东鲁国的西方,因之戏称为西游记。

  西游的范围基本上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内。

  春秋乱世,圣人孔子四处奔波,宣扬仁政,为天下苍生。

  他带着一行弟子,路途虽短,但似轮回一般,一样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一样走了14年……

 

            一      失序的世界

  西周,周天子以礼乐治天下。

  常说以法治国,那么礼节和音乐是怎么做到可以治理国家的呢?

        武王建立周朝,分封儿子、兄弟、功臣为诸侯,又和功臣联姻,天下便都是一家人,成了亲戚,其乐融融。可是慢慢缺点就出来了。亲戚后代越来越疏远,大家就不听话了。不久来了个三监之乱,兄弟联合商朝遗民造反,幸亏周公雷厉风行,一举平叛。

  接下来,怎么才能让诸侯听话,继续尊奉天下共主呢?但也不能像前朝商纣一样,残暴无道,利用血腥的酷刑统治人民,搞得天下生灵涂炭、民怨沸腾 。

        周公想了一招——制定礼乐制度。温柔而坚定,潜移默化地从思想上影响人民。

  礼,规定每个阶层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虽然繁琐,但必须强制执行。严格区分等级,不可僭越。比如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鼎,烹煮食物的器具,后成为权力的象征;簋,盛食物的器具。)一旦用错了,就会被怀疑以下犯上。

   音乐,不像现在有很强的娱乐性、世俗化,反而政治色彩浓烈。通过不同的音乐产生教育感化的作用。

   庄严的国歌激起爱国热情,凝聚民心;祭祀典礼上响起庄重肃穆的正乐,让人们在歌功颂德中崇拜祖先;大战之际,奏响慷慨激越之乐,鼓舞士气……而淫乱之音,是被当做亡国之音,被排斥的。 

   周天子很重视音乐,设置一采诗官,每年春天,去民间收集歌谣,谱上曲,把人间疾苦演唱给周天子听。这就是后来孔子晚年整理的《诗经》。

  礼乐制度,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以德治国,而不是用严刑酷法治理国家。

  天子勤政爱民,诸侯恪守礼法,百姓得以教化,循规蹈矩,上下、长幼、内外,有序有礼,天下太平。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天子威信不再了,诸侯不再听天子的话;庶子腥风血雨争夺嫡长子的王位,臣子敢犯上作乱弑君篡权;诸侯不再满足周天子分封的土地,肆意发动战争,扩张领土;霸主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今天齐国当老大,明天楚国当老大,周天子已经是透明人了;人人追名逐利、偷奸耍滑、不忠不义……   

  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道德下滑,奸人当道——天下大乱,人间失序。 

      鲁国也乱了!

  祖先就是制定礼乐的周公。讽刺的是曾经的礼仪之邦,如今也礼法崩溃,君不君,臣不臣。

  三桓——鲁国的三大家族,掌控了鲁国大权400年。三桓即孟氏、叔孙氏、季氏,是鲁桓公的庶子,他们的后代垄断权力,架空了国君。   

      季孙氏后代季平子,作为卿大夫,本来只能用36人的乐舞队,可是他自比天子,在自家的庭院里用64人的乐舞队奏乐和舞蹈。

  孔子愤怒地说:“他竟然敢在自家的庭院里违背周礼,用64人的乐舞队奏乐舞蹈,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三桓甚至把国君赶出国,自立新的国君,就差立自己上位了。 

     ……

                二    以梦为马

      乱世出英雄。救世英雄带着所有伟大人物都有的神奇的光环出生了。

      孔子刚出生的时候,头顶中间凹陷,就好像是一个山丘,取名孔丘。这真的是奇人异相,不同凡人啊。

  孔子本是宋国贵族,因父亲逃避战乱,来到了鲁国。孔子便出生在鲁国。鲁国算是孔子的祖国了。

  孔子的童年,也是不同一般小孩子。因3岁时爸爸去世了,妾室出身的妈妈被正妻赶了出来。那时家里很穷,买不起玩具,孔子就等别人祭祀结束,去玩俎、豆——祭祀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像模像样地摆设起来,玩得不亦乐乎。

      家里太穷了,上不了学,靠自学,勤奋刻苦,礼、乐、射、御、书、数,样样精通,尤其是礼乐。那时的偶像是周公,对周礼特别感兴趣。

      他说:“周礼是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礼仪制度,丰富多彩,但比商周更完备!我选择学习周礼。” 

      15岁,孔子便立下了远大志向——恢复周礼。

      而这一生,一以贯之,从来没有放弃过。

  渐渐地,孔子长成了1.9米的大个子。期间当过管粮仓、管牛羊的小官。但都没停下他追逐梦想的脚步。 

  他四处求学。去周王室向老子学礼,向郯国国君郯子问官,向西周大夫苌弘学乐……

  年纪轻轻就被盛赞“博学好礼”,孔子学问已经很大了。孩子出生时,连鲁国国君鲁昭公都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受宠若惊,给他的儿子取名孔鲤。

  在三十而立时,办私人学校,招收学生,连平民也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扩大周礼的影响,培养有仁德的人才。当时没有科举,也不是贵族,只能借此打出知名度,从政当官,在政治上实行他的主张,实现梦想。

  生在乱世,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忧虑,和很多人一样寻找救世之良方。

  这个良方就是——“仁”。

      孔子欲借教育和从政,宣扬他的主张:国君实行仁政,以德治国,人人有仁爱之心;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上下、长幼、尊卑有序,重建西周秩序。 

  很快,孔子便成为三桓家族之一的孟孙氏两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得到三桓的青睐。

  可是不久,鲁昭公被三桓赶出国了,流亡到齐国。

  礼已经根深蒂固于心的孔子,坚决反对三桓的僭越行为,也跟着去齐国了。

  在齐国,也不停歇,继续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在齐国能有施展抱负的一席之地。

      孔子告诉齐景公为政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都差点封他土地了,却被身高只有一米四的小个子大夫晏婴阻止。他说,孔子复兴周礼的主张太繁琐复杂,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学的会,学得完。不但不能强国,还会误国误民。

  主张遭到怀疑,不被重用,孔子在齐国待不下去了。

  孔子不得已回到鲁国,继续讲课。

  这几年,鲁国变天了。三桓被自己逐渐强大的家臣控制了。尤其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掌握了大权。阳虎想收拢人心,让德高望重的孔子出来做官。阳虎送礼希望见一见孔子,孔子不得已,挑了一个阳虎不在家的日子回礼,结果路上尴尬地遇见了。孔子无奈,含糊其辞地敷衍过去了。

  仅过三年,阳虎被赶出去了,三桓又掌控了大局。看到孔子对阳虎的态度,三桓觉得孔子可以信任,便委以重任。

      50岁的孔子走上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从中都宰到大司寇,到代理宰相。

  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到了。孔子大刀阔斧,改革政治。

  治理国家仅三个月,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外交上,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可见仁爱思想在治国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在这些政绩的激励下,孔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隳三都,削弱三桓,扶正国君。

   三都,即三桓在私自占领,不是鲁君分封的土地上修建的都城,城墙比国君的都高出很多。就像后面历史的藩镇割据,三桓势力极大。

  但此时有个很好的契机。“三桓”的都城,由三家各自的家臣管理,这些家臣的势力逐渐变得比“三桓”还大,三桓已经控制不了。

  尤其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叛乱。鲁国出兵平叛,竟然因为城墙太过坚固,围了一年都没打下来。最后,阳虎打败了,逃走了。可是三座都城内的家臣余患仍在。

      孔子提议拆掉高大的城墙,削弱家臣的势力。三桓也想借助孔子的力量,铲除尾大不掉的家臣势力。

  季孙氏和叔孙氏很配合,拆了城墙。但孟孙氏突然感到不对劲,这不是要拆掉自己的大本营吗?反悔不拆了。 鲁定公就去讨伐孟孙氏,居然失败了。国君的力量终究还是不能对抗三桓。而三桓都缓过神来,意识到孔子的目的,又重新修好了城墙。

      这件事,孔子是彻底得罪了鲁国老大——三桓。

      一次祭祀活典礼结束。按礼,祭祀后的肉应分给大臣。其他大臣都分了,唯独孔子没有。如此重视礼仪的孔子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正被权力排挤。

      这时恰好鲁定公和季孙氏沉湎于齐国送去的八十名美女,不理朝政。

  孔子极度失望。 鲁国执政之路泡汤了,可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放弃。

  于是,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向西而行,以梦为马,寻找机遇,实现理想,取得“真经”。 

        三      渡美人劫

      唐僧九九八十一难。有一难,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女儿国。

        孔子也经历了一个美人关。

  卫国是鲁国的邻居,也是兄弟之邦。

  国君是卫灵公——有着与男宠分桃之恋的传说,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夫人南子。

  卫灵公仰慕名声远扬的孔子,盛情接待。一见面卫灵公就问孔子:你在鲁国的工资是多少?孔子说:“六万。”卫灵公于是爽快地给了孔子6万。孔子如久旱遇甘霖,信心满满。

  但可悲的是,他先后在卫国待了10年,卫灵公从没有给一个官职。卫灵公曾问孔子,打仗怎么赢?孔子说,我不懂军队打仗,只懂礼仪之事。看来卫灵公知道,孔子给不了他想要的。

  卫灵公邀孔子出游,自己与南子同车,让孔子跟在后面的车上,气得孔子骂道:“我没见过如此好色不好德的人。”

  在孔子的眼中,卫灵公是个十足的昏君。

  凡是到卫国,想要和国君攀关系的有志之士,都要见国君夫人。

      有一天,卫国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推辞再三,不得已赴约。一场召见平淡无奇,却给历史留下了暧昧的气息。

  南子盛装出场,隔着帷幕,孔子进屋行礼,只听见帷幕另一边响起佩戴的美玉发出的叮叮当当声,南子也给予了答礼……

  很快,孔子出来了。

  孔子徒弟子路也不顾及师生之礼了,质问老师,为什么去见这个名声不好的女人?这会有损您的名誉的。

  孔子不知所措,赌咒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老天就罚我吧!老天就罚我吧!”

  反应如此激烈,孔子是真的讨厌南子,还是掩饰内心的真实感受呢?

  南子是宋国公主,美艳绝伦。嫁给卫灵公,行为却不检点,与宋国公子有着私通。世人都认为南子淫乱放荡。而南子还干预国政。这些在孔子看来都是极不合礼的行为。所以孔子面对南子的邀请,三番推辞。

  或许是见到真正的南子后,孔子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南子并没有表现出平日的轻佻无礼、盛气凌人。服饰和行为,都遵循礼仪,得体而庄重。

        这个不拘俗礼,位于权力巅峰的女人,给落魄的不得志的孔子给予无上的尊重。尊重他的学识,尊重他的思想,以礼答礼。

  南子或许与宋朝公子是青梅竹马,因政治联姻才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或许是对孔子的仰慕,对孔子境遇的惺惺相惜。

  或许孔子的内心荡漾了一下,情不知所起,可是孔子的感情是克制的。他有自己的使命,儿女情长只能深深掩埋于内心最深处。

  唐僧在女儿国,面对柔情似水的女王,是否也动了真情?不得而知。在离开的一刻,唐僧的脸上依旧是去意坚定的神色。

      他们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坚定地向前走去……

          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不在卫国时,去了匡城——蒲地——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叶国——楚国边境。


  一路“妖魔鬼怪”,险象环生。

  匡城,因误认成阳虎,孔子和阳虎长得太像了。阳虎曾洗劫过这,百姓恨死了。孔子被围困了5天,幸被卫国贵族解救;

  蒲城,遇上叛乱,再次被围。对方说,不去卫国告状就放他们走。孔子对天发誓,绝不去。一逃出,赶紧去了卫国。靠撒谎的不合礼的行为,度过危险。

   郑国,60岁的孔子与徒弟走散了,在城门苦苦等候。头发蓬乱,嘴唇干裂,脸上脏兮兮的,衣服破了几个洞,苍老而颓丧,被人嘲笑如丧家之犬。

  曹国,不接见。

  宋国,司马桓魋害怕孔子受重用,权位受威胁。扬言要追杀孔子,还砍掉孔子讲坛边的树。宋国不可留。

  陈国,也不太平。陈湣公倒是很欣赏孔子,待之以上宾,常请教政事。奈何国家太小,吴国欺负陈国,只能求救楚国。连孔子都说,“危邦不入,乱邦莫居。”

  蔡国,和吴国一伙。自己不重用孔子,听说楚国邀请孔子,害怕孔子去楚,增强楚国国力,也不敢光明正大派兵去抓,激怒楚国。就暗戳戳安排那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一行人包围在蔡陈之间的荒野,不让他们走,断粮7日,许多徒弟都差点饿死。后来子贡找来楚军相救,才得以解围。

  楚国诚意邀请孔子,要封给他700里地。但因大臣的反对作罢。大臣认为孔子和他的有才华的弟子们,在楚国可能会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反噬楚国。

  ……

  不被重用,吃闭门羹,遭遇恐吓,被人追杀,被嘲笑,差点饿死……一难又一难,一路流亡。

  孔子西游,最终没有取到真经。14年时间,从55岁—68岁,终没有成功推行自己的仁道理想。

      在大家都忙着打打杀杀,争来争去的时候,谁不想当霸主?谁还想回到过去?谁会想自己当个好人?谁会替老百姓着想?那不是傻子吗?

      终究是时代抛弃了孔子。

  心中纵然千般豪情,却被世人当成了傻子和疯子。

  郑国人骂他像条狗,孔子只能苦笑,“我真的像条狗啊。”

     曾掉队的子路问一位老农,“有没有看见我的老师?”老人挖苦道:“手脚不勤快,五谷都分不清,配得上当老师?”

  有“楚狂”之称的接舆,他当着孔子的面高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嘲笑孔子虽是凤凰,可是美德一天不如一天了,整天想着当官。十足一个官迷。

  面对理想的渺远,世人的嘲笑,孔子该何去何从呢?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也有过退隐的念头。

  路上,被一条大河挡住。孔子让子路去问渡口之处。农夫对子路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能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入世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更安逸自在。”

      孔子听了,怅然长叹:“我们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啊。正因为天下动荡,我才四处奔走,得遇明君,改变世道。我做不到隐居。” 

  其实,孔子内心一直选择的是那条最难走的路。

        唐僧若是借孙悟空的跟头十万八千里,一跟头就到达目的了。可是为什么也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呢?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即使在生死关头,也不改变。

      在陈蔡被围时,四面是冷冰冰的兵器和人迹罕至的荒野。整整围了7天,粮食都吃光了,只能靠吃野菜维持;也无人救援,大家都饿得站不起来了。

  孔子仍是一如既往地每天给大家讲课、朗诵诗歌,甚至弹琴唱歌。

      性急的子路很不理解。子路委屈地说:“我们干的都是匡世济民的好事,那就应该很受欢迎。好人应该有好报。可是像我们这样的君子怎么会有走投无路的时候?”

        孔子淡定地说:“君子当然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但会坚守气节;但小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没有底线,什么事也干得出来。”

        君子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内心坚定,任何境况下都有所坚守。

        即使回到鲁国,放弃从政后,也认真教书,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换了个方式,继续坚守自己心中的理想。  

  正如孔子写的《猗兰操》,“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兰花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而不散发芬芳,君子不会因为陷于困穷而改变志向。

      历史长河的一瞬,孔子没有取到真经。但在茫茫长河中,孔子的真经已光耀千古。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的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