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泥蚂”大举入侵青岛海域,防治难度很大,科学家对其知之甚少

“白泥蚂”大举入侵青岛海域

7月6日,青岛胶州营海码头渔民胡大山一大早感觉头发都白了好几根,他遇到了一个我们很多人一生都不会遭遇的事情:损失数百万元。

胡大山自家5000多亩蛤蜊苗近年来产量疯狂减少,仅剩下几年前的三分之一,他于是着手在自家养殖区里进行捕捞,结果捞出1200多斤海星、“白泥蚂”等敌害生物,显然罪魁祸首就是它们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海星虽然看起来没啥威胁,但它确实肉食动物,过度泛滥的海星会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损失。16年前的2006年,青岛因海星灾害导致的鲍鱼养殖损失就达到4000多万元,而且只是胶南地区。政府部门和养殖户绞尽脑汁都不知道如何解决海星带来的麻烦,青岛地区当时养殖区的海底,海星的密度居然达到了50个/平方米,就算海星能吃,这也搞不定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然而,海星还没解决,另一种对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的物种又登场了,它就是俗称“白泥蚂”,学名是经氏壳蛞蝓的一种壳蛞蝓属的软体动物。

为何难以解决?

需要明确的是,海星和经氏壳蛞蝓本就在青海胶州湾附近海域生活,它们可不是什么外来入侵物种,这次造成的危害,是因为它们大肆繁殖侵入了养殖户的贝类养殖生产中,对这些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为它们的原生物种,所以不能像对待外来物种那样采用“一刀切”的处理方法,主要是想限制它们来危害生产,所以很多手段都不能用,这就十分尴尬了。

胶州湾的海星主要是多棘海盘车,它们本身可以吃甚至可以入药,捞捕上来后,如果养殖户们愿意,还是可以稍微弥补海星对它们的损失的,但只是稍微,很多养殖户看到它们气得牙痒痒应该只会将这些海星无公害处理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经氏壳蛞蝓就更难搞了,因为不止是渔民们,连科学家们对其生态都知之甚少。1934年首次被发现的它们,在百度上能查找到的信息无非就是一些形态特征。在外国的搜索器中查找,最终也会跳回我们国内的一些信息,这种生物真的是谜团重重,这就给防治造成了威胁。

因为经氏壳蛞蝓对生产造成危害是首次发生,所以完全是全新的挑战。哦对了,它们还不能吃,如果抓起来弄碎处理成饲料,成本又太高了,压根不可取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原本毫无关注度的经氏壳蛞蝓为何突然大肆入侵生产区?它们这次是跟海星来的,难道是海星带坏了它们?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连科学家们都没有解题思路。

而且哦!海星被称为“海底蝗虫”,能找到的软体动物,它们都会吃,但是它们却不吃经氏壳蛞蝓!可以说这次真有点魔幻了。

该防治还是得防治

经氏壳蛞蝓来得太突然了,想要处理它们,难度系数很高。那就从我们的老伙计海星开始。

首先是采用增殖放流的方式,让以海星的卵为食的鱼类的数量增加,或者应该说是恢复,这样能用生物手段有效遏制海星的疯长;其次是海星喜欢寻找附着基质附着,这点也可能成为手段,减少这些基质,可以迫使海星移动,减少它们“作恶”的时间,也增加人类处理它们的时间。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只要是将这些事情当作常态化事件来处理,让当地的渔民、专家及相关部门都参与进来。

后记

但无论如何,还是需要强调的是经氏壳蛞蝓和海星都是原生物种,需要防治和主要控制的是它们在养殖区内的胡作非为,并不是说它们在自然水域也是祸害。

就算现在海星肆虐了,也是因为人类的捕捞让以海星卵为食的鱼类减少了,并不能怪海星。

没错,我就是在为海星发声。至于这个经氏壳蛞蝓,在研究结果出现之前,我也不知道说啥。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泥蚂”大举入侵青岛海域,防治难度很大,科学家对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