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24:2021-0511-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

文:森林树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看非暴力沟通,哪怕这是第三次看,也依然觉得还是有很多可以再次认真研习的地方。

非暴力沟通里最后一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出错。

就如现在很多人对自由的定义甚至也是说,自由不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是我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我们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我们往往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却有时候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却妄图在自己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对方能做到某件事让自己惊喜或者意外。

所以,难免会有难度,难免会出现沟通偏差。

非暴力沟通里列举过一个两性关系处理的例子,樊登老师也讲过:

在一次研讨班中,一位女士谈道:“我请我先生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三个星期后,他和我说,他已经报名参加高尔夫球比赛。”

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没有说清楚她想要什么。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想了想,说道:“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

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样的请求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要什么。

书中有一个父子之间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

有一次,我为一对父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的过程中,父亲对年仅15岁的孩子说:“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点责任感。这个要求难道过分吗?”这时,我请他说明,他的儿子怎样做才算是有责任感。于是,他就向我解释他对孩子的期待。最后,这位父亲说:“当我说我希望他能有点责任感时,我实际的意思是,他要听话,而不要固执己见。”他承认,即使他的孩子真的很听话,也不能说明他是否有责任感。

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和这位父亲一样,在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愿望时,我们一般不会提及我们可以做的事情。

例如,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经理对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和我在一起时,不要有什么压力,什么话都可以说。”这句话反映了管理者希望员工“不要有什么压力”。如果管理者想让他的请求更具建设性,他可以说:“你们是否可以告诉我,我怎样做,你们在和我谈话时才能放得开?”

而为了让我们的请求不跟要求、威胁、强势混淆,还需要练习如何用充满敬意的、不带命令的方式陈述这些需要。

这表明,在你们提出请求之后,不管对方如何回应——不管他们是答应还是拒绝——你们都给予同样的尊重和理解。

如果他们不答应,那就努力去理解他们之所以不同意是想满足什么需要。

我们渴望被理解,当然也要理解他人。

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自己的需要,而是意味着向对方表示你对自己的需要和他们的需要都感兴趣。当他们相信这一点时,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更大。

提出请求时,不管对方是否同意,我们都尊重其反应,这点非常重要。对方可能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不”或“我不想这样”,仔细倾听这个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对方的需要。

倾听其他人的需要时,我们会发现,每当他们说“不”时,其实是在说,他们还有需要是我们的策略没有满足的,这使得他们不肯同意。

如果我们能教会自己听出拒绝背后的需要,就能敞开心胸,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总是着眼于我们和他人的需求上,这个是自始至终贯穿的要点。

如果生活中我们也是能聚焦在自己想要的事务、人上,不被不喜欢的人、事困扰,我们的生活大概也会更加简单有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No624:2021-0511-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