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09年,三十九岁的王阳明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被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的他接到了吏部的调职文书,前去江西庐陵任知县一职。从此开启了王阳明人生中的灿烂辉煌。
王阳明先是在庐陵知县任上,通过六个月的励精图治将庐陵治理的井井有条,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乱象,让当地的县治呈现出一片清明的气象,民风日渐淳朴!他本人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称颂和爱戴!
尔后不久,奸宦刘瑾伏诛,王阳明更是迎来了仕途的良机。两年间从一个正七品的地方知县升至了正四品的南京太仆寺少卿,仕途之顺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在这段日子里,更加为他传扬自己的学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他与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谈论学问,讲学传道,在此期间,他还打通了对朱学和陆学的理解,并融汇贯通的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自己的弟子也越来越多,激活了那个时代的学术研究,已经俨然一位大学者的气派。
所以,在今天很多人的眼里,王阳明都是一位文人,是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可真正成就王阳明一生丰功伟绩的却是一直隐藏在他头脑里的军事才能。
公元1516年,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赣南汀漳等处。王阳明虽然是临危受命,可是却从此拉开了他做为一名军事家的政治生涯。
王阳明先是在赣南平乱战役中屡立战功,剿灭了困扰当地的多年匪患,还建议朝廷设立了平和、崇义、和平三个新的县治,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治理,使当地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接下来,王阳明又平了宁王之乱,生擒了叛王。只用了三十五天,就平定宁王朱宸濠策划准备了三十年的叛乱,解决了皇帝的燃眉之急。后来又受命处理了广西思恩和田州的土司之乱、而且仅用一月时间就平定了从明朝建立之初就备受困扰的断藤峡、八寨等地瑶民的闹事。
做为一位文臣,王阳明却有着刚柔并济的军事手段,在每一次用兵的过程中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对兵法及人性的掌控和运用可谓极致精准,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将令朝廷头疼、令百姓受苦的战乱一一解决。在明朝政府的统治能力江河日下的时期,王阳明的出现无异于力挽狂澜的存在。
所以,后来明穆宗在追封他为新建候的时候曾说: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可以说王阳明是真正的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了自己的事业当中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不管是时势造英雄,还是乱世出伟人。总之王阳明已屹立在了那个时代,成为了标杆。
可能会有人奇怪,他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吗?怎么带兵打仗如此神勇?
其实,王阳明早在少年时期,就有为国解忧的抱负,同时少年时代的王阳明就喜好兵法。而且他学习兵法时,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去实践,每逢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和他们用花生瓜子布阵,来演练军事战略。
他自己非常崇拜东汉将领马援,年少时曾于梦中拜谒了伏波将军马援的祀庙,醒后写下一首绝句: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由此可见他从小就有建功沙场的志向。
王阳明家往上三代都没有武将,也没有人教他兵法。可是他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引领着他研习兵法,即使从文多年都没有落下。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兴趣成就了他后来辉煌的人生,如果他没有这个兴趣,如果没有早年对兵法的钻研,或者明朝的历史都将要改写。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做为一位成年人,我们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凡是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都是不需要别人多说都会自发的去学习了解钻研的,而且往往能够学得像模像样,甚至能够成为自己的事业发展之路,并成就自己的人生。
有一个很好的故事,林徽因和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却在考大学时因为差2分没能被清华建筑系录取,林徽因夫妇知道之后简直不能相信。
为了验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她甚至还专门跑去查了儿子的高考卷。在那张高考卷上,林徽因终于知道了自己儿子的想法,不得不说梁从诫是真正的天才,他早就算好了自己的成绩,在答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开始停止作答,可能是一开始就料到母亲肯定会去查自己的考卷,所以他在试卷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不想学建筑,我想要学历史,考历史系。
林徽因终于懂得了儿子真正的志向,最终梁从诫也如愿的进入了历史系学习。正是因为能够遵从内心,后来梁从诫又从历史学家变成了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使者,为保护环境做除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大。所以,兴趣才是人一生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觉得自己生活得找不到方向,不妨静下心来了解一下自己,了解一下自己的兴趣所在,说不定你就能为自己的未来找到可以发力的方向。
愿你的一生既能忠实于自己的兴趣,又能找到事业成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