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 徐爱录篇 先生答“知行合一”有感

    徐爱说: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今再读《传习录》首章便深有此感受。 《徐爱录》中,王阳明谈到了“知行合一”的说法,便有些领悟:

      对一个概念理解的深度非常重要,理解的错误就以为着方向错误,若是方向错误越劳越无功,甚至会有害。王阳明在有一句话“未有知而不行者”,引而推之,便是知必定会行,行必应该已知,知与行本就是一体。后面再徐爱问知行是做两个的时候,王阳明回答: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比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定说个行,方才得是真。王阳明所说,世间普遍存在。现如今:很多人在做了一些事情,盲目生搬硬套,热点风头在哪里就追到哪里,风头已过便销声匿迹,不去审时度势认真思考,不做长远打算只看眼前利益。经常可见一些政府官员,手握大权,为了眼前新奇新高,眩俗取誉,做一些意义不大的博眼球的事情,上台说得噼里啪啦,某犀利记者提一个问题瞬间尴尬。便是王阳明说的第一类人“冥行妄作”。现在,有句话我们说得很顺口就是“我知道”,可是有些人的我知道的背后确是,行动的时候要不推三阻四,借口繁多,满口胡言乱语,就是不行动。这便是阳明眼中的第二种人。 从这个角度去看,对“知行合一”的概念有些一些些深入了。

    那么这个概念的认识对我们个人的成长来说的意义又在于哪些呢?

      其一、提供一种对价值判断。文盛实衰、形式主义是当今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教育而言,在教育系统如果长期存在着这种现象,对我们下一代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当我们以行为來判断知,而又以此时所见來佐他事所行,我们定能更好的认识的人、物有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这样的识人断时的价值判断标准的传递,所有的一切都不再镜中花、水中月,一切将归复到一种事实求实的状态中,如此事实求实的做法让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实事求是的面对自我面对事务才能选择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其二、提供前行的无限动力。正确的方向是前提,永恒的发展史主题。如果或阻碍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简单总结便是三个字:我知道 ! “知行合一”的观念无非是打破“我知道”的有效依据。我们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在老家和一些人聊天的时候,很多可谓是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而我们看看他的生活状态,我们很快就明白并非真知,及时是“知”也不是“真”。

当“我知道”被打破了后,便成为了“我不知道”,不知道一来忧患之心瞬间起来,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之心起,就意味着新生。不知道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通过学习而后却践行所学。学习就想一个从井底爬上井沿的过程,越往上走看到的东西越多越大,从看到井口的狭小看到天空的广阔。看到越多,我们越能清楚自己的需要,癞蛤蟆若是不跳出水井估计连天鹅是什么都看不清,更不要说能树立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梦想了!

    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时候阅读其感觉差异很大,有时候想想,在某个角度来讲,人不过是在做两件事情,确立方向,砥砺前行,在前行中见闻增加,渐而再次确定方向,再次砥砺前行,如此循环往复,终其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传习录》 徐爱录篇 先生答“知行合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