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是黄石公所作,就是那位在桥上故意扔鞋子下去,让张良捡起来并且给他穿上的圯(yí)上老人,神奇老人;素书又名《玉钤(qián)经》。
今天讲一讲其中的《遵义》这一章节:
1.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
出语伤人,最终会后悔,自食其果;也就是那一句“祸从口出”,骂人的时候实在是一个爽快;但你侮辱了一个人,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 ,至少就失去了这个人;厉害的,就树立了一个敌人,多了一堵墙。
令与心乖者废:言行不一,与内心想法不一致,最终成不了事。
南辕北辙的故事了解下: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xī)为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yù)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意思一个人要去南面楚国,却往北方走;自认为马跑得快,可以日夜兼程;但事实是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2.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
如果你的行动,由心怀不轨的人来做决定,那实在太危险了,轻则伤身,重则亡命。
黄石公还有一句: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说的也是这道理,不要做无谓牺牲。
商纣王身边的微子和比干:
微子多次亲谏帝辛,见纣终不可谏(jiàn),便与太师箕(jī)子,少师比干商量。
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我们既然多次劝谏过了,该说的都已经说了,始终听不进去,拿你也没办法;仁至义尽,不做无谓牺牲,然后逃离了殷(yīn)国。
比干: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
比干要强谏,非要硬来,结果被纣王挖了心;一生一死。
阴计外泄者败:你的想法,还没实现,正打算去做,将要去做,先说出去了,感觉那实在是一种得意忘形,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已经完成了功勋。
然而现实是,要么被身边人泼冷水,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这想法实在太幼稚了,怎么可能成功;要么来个截胡,大企业把你的ID拿走了,然后一两个月出产品了,你这小公司,喝西北风去吧。往往很容易失败。
3.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听到谗言,听到好话,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过这本是人性,略微有一点开心当然无妨;但是不能陷入进去,因为你说好话,就判断你是个好人,是有智慧的人;说话我就照办,这样就糟糕了。
闻谏而仇者亡:听到身边人纳谏就生气得不得了;当然谏言也不一定是皇帝和大臣之间;身边有个善知识,和你说一些有利于你的话,说一些实在话,但可能和你想法不一致,就生气了;从此就断绝来往了,其实对自己非常不利;自己不会进步,周围也不会有善友了。
史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商纣王身边的贤臣都跑完了,都杀完了;再也听不到谏言了,倒是耳根清净,以为天下太平;天天就搂着苏妲己,看看炮烙之刑,过着酒池肉林的萎靡生活。
公元前1046年 ,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gē)有关;派出去打仗的军队,一半以上调转矛头,反过来攻打自己。
帝辛逃到鹿台,穿上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实在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4.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其实生气每个人都会,摆个脸色,撅个嘴巴,瞪个眼珠子;不代表人家就会服从你,拿你当一回事儿。
小白兔也会生气,但是生气了没有用;生气底下的其他看不见的内容很重要;领导生气起作用,是因为可以决定你的年终奖,不然有啥鸟用。
生气本身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可惜人家不一定鸟你,或者反而再数落你几句,受伤更深;所以不如不生气,八风不动心,至少保证正常睡眠,修身养性。
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侮辱别人的,最终会遭殃。
一则这个多下不了台,侮辱一个人,这么多人边上吃着西瓜看着,还议论纷纷,人家一定对你积累怨气了。
另外周围的人,也不会觉得你多厉害,看你这么个人,傲慢霸道,都纷纷远离了,难道想让这么难堪的事情有朝一日发生在自己身上吗?
黄石老人写的书,谈得更多的不是兵法,而是为人之道,向善之法,所以张良最后能够在西汉政局混乱当中,在变天之中全身而退,全得益于老师的思想,这一章节还有: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bì);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
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miù)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
戮(lù)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yè)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lún),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jǔ)。
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