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绿皮书》

      陈力玮

  这个周末,我看了《绿皮书》这部获得今年奥斯卡三项(吧)最佳奖的电影。“绿皮书”就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美国南部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时代——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美国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

  看完整部电影,让我映象很深的是美国南方许多酒店的规则——不允许黑人进入餐厅用餐,不允许黑人用庄园的洗手间(过分了啊),就算你是巨星,是酒店邀请来的贵宾,都请另寻他处解决。我对此看到十分不解,要是我,有可能真的会产生与Tony Lip——那个白人混混司机一样的想法——“如果他们让我去屋外那个破茅房方便,我肯定会尿在他们卧室的地板上”。我想,那些规则真的就不能变通吗?你可以说他们无法放下偏见,也可以说这是坚持原则,但这原则本身就说错误的,那群南部白人去不自知,这样说,可怜的是黑人,而可悲的却是白人。

    那么,既然原则错了,为什么那群人还这么坚持呢,这或许就源于偏见吧。正如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所说的“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这或许就是那群白人新中的想法,曾奴役过黑人的他们早已被傲慢与偏见蒙蔽了双眼,他们还活在几十年前,就像生活在现代的熊,还以为能以人为食。所以,一颗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心是多么重要啊。

  当然,我觉得,美国黑人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劣势,还是有些客观原因的。第一,他们人不够多,这点不必多说。第二,他们人不够少,比如广州的黑人兄弟们为什么能够和我们融洽的生活在这座城中,因为他们够少,人少,就不容易触碰到太多人利益,当地人对他们的包容度就高。可美国的黑人很无奈,当初他们又不是自愿来的。所以,开始时地基一歪就很难扶回来。

  再说说电影的形式,春节期间,全国都在吹《流浪地球》,也就顺便吹了《流浪地球》的集体英雄主义形式,为了吹捧效果,许多人举了反例,反例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形式。其实我觉得《绿皮书》中Tony的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形式拍的很好,那不是一个强烈消除种族歧视的时代,电影如果让一堆人都消除偏见,对黑人男主Don毕恭毕敬显然不真实,也会让观众尴尬。而《绿皮书》中,Tony虽一开始受外界干扰,也对黑人有极大的偏见,但经过一次旅行,他开始消除偏见,他相信了人人理因平等,他不随波逐流,为了Don,他可以拒绝朋友推荐的高薪工作,可以打警察,这点个人英雄主义在社会风气错误的情况下还是有些亮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