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过程应急预演场景设计思考(22.1.19)

最近就两个重要的场景进行深入梳理,分别是应急预演和回看。过程预演基于应急预案数字化能力建设为城市防灾减灾打造平战结合的信息化支撑能力,保障平时演练和灾时防灾减灾。通过平时的演练,一方面检验系统功能可用性和稳定性,另外一个方面通过对预案的演练,帮助相关部门加深对业务的理解,熟悉业务处置过程,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优化。

灾害的预演同样应该从监测预警一直到评估优化结束。我们始终要遵循多跨协同、多端串联的原则,确保所有业务能够完整和闭环。以基于致灾因子危险性的风险识别为例,我们通过预置任意区域(可以是行政区,可以是任意落区)未来72小时逐小时降雨量数据,通过历史灾情法匹配或数学模型法计算识别城区积水风险(因此我们需要有标识区分是演练还是实战)。基于短信或移动端应用下发通知给相关人员,通知相关人员进行风险研判和预警发布。经过确认下发的风险提示,往往具有较高级别的风险预警,如一次台风或者是暴雨风险预警。

对风险预警的处理过程是风险应对或者响应,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而作为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事件主管及协调单位,应急管理部门正是充当跨部门业务协同的组织者的角色,进行各种灾害应对处置决策制定和跟踪。

应急响应启动是第一步是基于风险预警判断是否启动响应或者在已经启动响应的情况况下更改响应等级,而决策的依据正式致灾因素的强度和特征变化,比如台风强度和路径变化,暴雨过程预报强度、范围以及持续时长的变化。而响应的启动或等级的变化又会影响后续所有业务协同工作部署和开展。越紧急的响应往往伴随着更高频的业务数据监控、风险影响研判和应急部署及救援决策的下达。所以,我们首先以应急预案定义一组系统动作,并结合响应等级定义动作执行的频率。这组动作包括了对致灾因素的监控,围绕致灾因素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的动态评估以及不同风险等级所对应的跨部门应急处置措施执行和跨层级信息报送。

以内涝为例,致灾因素的监控包括了降雨、水位、管网液位即流量的监测和预警,在不同响应等级状态下以不同频率获取最新跨部门感知数据及危险行评结果,重点是要提取风险最高的区域和对象。跨部门致灾危险性监控目的是帮助决策者感知风险的发展态势,锁定重点防灾范围,做到心中有数。

除了对致灾因素变化情况的实时掌握和风险的动态评估,作为决策者同时也关注各平行部门和各级行政单位(镇街、村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中协同起来参与灾害防御工作和救援工作。各平行部门和各级行政单位在不同灾害不同响应等级下应该做什么工作,都由平台基于应急预案的定义以任务形式下发,同时平台对任务完成进展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这个过程系统需要借助移动端应用的能力实现终端数据接入和业务交互闭环,形成平行部门应急响应措施告知和执行闭环,村社区基层灾情、险情、隐患、人员安置、物资调拨、队伍装备配备的信息采集任务下达与报送闭环。

你可能感兴趣的:(灾害过程应急预演场景设计思考(2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