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老早之前就有这样一种感慨了,想写什么,终究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将这一段想法与体会写出来。到今天晚上睡不着,终究是有机会确确实实把这给写出来了。

自从进入大学之后,自己与这世界的交集便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帮父母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很多时候都需要努力想要变得更好的自己独自面对这世界上的人和事。

曾经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你可以在大学里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了,但大学又不同于真正的社会,总归还是要欠些火候的。

四年的大学时光或许是我最积极向上的一面,没有迫于生活的压力,父母依然为自己顶起生活的这片天,使我有了更多的空间来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和自由。殊不知在这种环境下,我虽然能专心于搞自己的学业和参加大学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但也在大学的社会性方面缺少了历练。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这大概算是一种普适性的社会现象吧。我们普通人往往在遇到一些问题时,都说逼自己一把。大学里所谓的逼自己,多数都提现在考试前的加班加点复习重点考点、毕业前夕的通宵达旦修改论文。又有多少人在轻松舒适的普通大学里真正做到让自己通过大学以便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呢?

大学与大学之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能自由支配的金钱和时间变多了,个人的活动空间也不再固定的一成不变。每个人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自己决定自己要做些什么,以及做成这些所要采取的方式。正是这些想法与做法的不同开始导致了大学生群体的分化与差异,由此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人群分类与层次。同一群人多半以相同集体,相同想法,相同类别渐渐聚集。有的是单纯的在学校专业划分里的一个群体,有的是通过自身爱好选择进入同一社团性组织的群体,还有的渴望通过某些方式获取相应利益而组织到一起的群体。

要说这些群体的成因便是由于个人在集体中的归属感。个人以自己的方式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使自己在做某些事情时,不再属于孤军奋战的类人,也就不存在突兀的尴尬情况发生了,这便是群体分类存在的意义。比如一个喜欢穿着汉服的人,出现在一群穿着体恤寸衫牛仔裤的人中间是多么突兀和不协调,难免会有一定的疏离感,从而可能产生出一种或高傲或自卑的不良情绪。而一群穿着汉服的人聚在一起,那便成为同好之间的欢愉时光,大家可以相互交流了解更多,融为一个单纯的集体,并让增强各自对自己所好事物的良好心态。

群体对一个人影响存在于耳濡目染和个人认知之间。每当新人加入一个群体时,或多或少都会受这个影响,从而导致自身发生某些微不可见的变化,这便是从群体中学好学坏的区别。加入积极向上的群体,多半会使人充满阳光;加入充斥邪恶的群体,也多半会使人内心邪恶;极少数在群体中依然坚守本我者,也多半会因尴尬的不同而逐渐被群体排斥,逐渐边缘化,最终造成某些不可知的后果。说到个人与群体关系的重要性便无可避免的要提及孟母三迁的事。

孟子小时候与我们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并无不同,都会因耳濡目染于身边的群体,从而学习模仿身边的群体所做的事。孟子与母亲每次搬家加入新的群体后,小孟子由于个人认知能力的差距,总会耳濡目染的跟着周围群体做一些大家都在做到事情。而孟母觉得这样对孟子未来没有好处,果断带孟子离开这些群体所在环境。最终引导孟子在学术氛围浓厚的群体中走上大儒贤者的道路。由此可见群体中的个人在本心不够牢固的情况下都会无可避免的被群体同化。而本心牢固者却会因为与某些群体的差异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你可能感兴趣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