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证据效力(一)(第十四期)

如果只是看,只是听,那你只是一个靶子,在知识的枪林弹雨中承受知识的冲击而已。

                                                    ——罗振宇

图片发自App


第七章到第九章我们主要关注一些问题,目的是确定持论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他们的事实断言。

这一章我们来审视推理结构的关键部分:对事实的断言。

7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几乎所有的推理论证中都有“事实断言”,即持论者希望读者接受的“事实”。加了引号说明这些断言需要我们去判断真伪。

如果断言需要证实但没有找到证据,我们称它为孤立论断

如果有证据的话,我们要判断它的效力。

这里我们科普一个名词:事实性当我们看到一个断言证据越多,或者证据越可靠,说明它更贴近于事实。

我们遇到的事实断言是:描述性结论、用来证实描述性或规定性结论的理由、描述性假设。

下面给出证据的定义:

证据就是持论者所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证实或捍卫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1.直觉:作为“第六感”,私密性较强,值得我们警惕。

2.个人经历:我们时常会讲:“我有个朋友如何如何”,有时候我们会犯以偏概全谬误: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少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3. 典型案例:很容易诉诸感情,引起某方面的共鸣,也就是所谓的“带节奏”,这一点上我们也要小心。

4. 当事人证词:当我们买书时,总会看到封面上印着一些评论:某某强烈推荐等等。再有就是淘宝商品下面的评论。

a. 选择性我们的期盼心理极大影响到我们经历时间的方式。我们会对证实我们看法的问题加倍关注,证伪的会加以忽略。

b. 个人兴趣:当事人证据是否利益相关?好比打广告的代言人会有报酬,等等。

c. 省略信息:当事人推荐,我们应该思考他的评判标准是否和自己相似。

d.人为因素:当事人的人格魅力。

5. 专家意见:到底是专家还是“砖家”,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些问题。

a. 专家在相关领域的相关度,资历是否足够

b. 专家的渠道资源。他是否有好的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

c. 专家意见的呈现方式是否受利益相关影响,还包括个人需求、早先预期、普遍信念、态度、价值观、相关理论和意识形态等。

6. 引用套引用:一个专家引用另一位专家的言论。我们要弄清这个原始的断言的可靠度。

我们明天继续讨论新的证据类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证据效力(一)(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