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做好手头的事,终会有答案

2022年已经过去,上半年新网师理想课堂初中语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教师成长第一推动力把自己的网课生活安排的满满的,期间还抽空参加《教师的使命》、《给教师的68条建议》、《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书籍的共读活动,并积极参与分享。还承担了学校的青年教师读写成长联盟的组织活动,从去年冬至加入明霞成长联盟,每月一次教者一日写作接力,已经坚持十三期了。加入叙事者米粒团队,每个月的读写都会有两到三次评为优秀作业。下半年参加了新网师理想课堂、班主任成长课程。收获最大的是班主任成长课程,每两周一次的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尽管很吃力,但是也在坚持认真完成,有三分之二的预习作业和三分之一的课后作业都获得优秀作业并予以推荐。在担任预习作业批阅工作时,每次批阅后都会总结自己写作的中错在问题,是班主任课程让我找到写下去的动力。承蒙杨雪梅老师不弃将我收入雪梅读写团队,跟随团队成员开启新的叙事者读写历程。但是随着写作团队越来学专业,身边的队员越来越优秀,看到团队里每个月如雪片般的发表文章,心里泛起了莫名的焦虑,之前自己的文章还觉着文笔挺流畅的,写出的案例也很感人,可是现在看来缺少理论深度,距离发表还有很大的距离。今天看到李镇西老师的《一线教师如何发表文章》一问如醍醐灌顶,找到了自己写作的弊端。

一、文章要从自己的心里流淌出来

最近觉得自己写作生涩的原因就是,在写一些自己不擅长的文章,或者是自己没有认真去做的事情就很难写出来,再有就是这些命题作文不是自己迫切想说的话、想抒的情、想讲的故事。所以写出的文字就像是挤牙膏,闭门造车文字毫无情趣和灵性。所以要想真情流露就应该真心投入。例如我在写小 t、小怡等故事,我可以写得很流畅那是因为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用心思考,并把“问题学生”的成因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当做小课题去研究所以才会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通过家校合作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是亲身经历的所以才会发写出自内心的感触。

今年没有做班主任,又是跨级部授课,跟孩子接触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把时间用在了两个级部的备课工作上,很少把精力用在学生工作上,所以教育叙事的素材就很少了,或者说是自己没有做好从一个语文老师的视角去解读学生,关注点在哪里成长点就在哪里。所以还是应该用心观察没事找事,用心去经营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

第二,要写自己看得懂的话,朴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作所为。因为知道理论是自己的短板,所以总想让自己的文章有“政治高度”和“理论深度”,就会断章取义的选取习大大的讲话或者某位教育家哲学家的名人名言,亦或者某位心理学家的理论来为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本身自己就对这些理论一知半解,又跟所写的内容是生搬硬套的捏合在一起,拼凑起来的文章自己都觉得不能文从句顺,没有新意又怎么能打动读者,打动编辑呢?所以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和编辑意识。当自己读起来很顺,又能对读写产生启发或者是共鸣的文章写出来之后,才可以试着去投稿。虽然自己的文章《把休息时间还给孩子》发表在《德育报》上,但我在整理刊登文稿的时候发现,第一部分陈述为什么要把休息时间还给孩子,引用的相关法令条文部分是编辑改动最大的部分,说明我的专业理论阐述这方面还是有欠缺,还是要把相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读懂吃透,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更深刻。

三、专业阅读提升思维深度

跟着班主任课程和理想课堂课程阅读规定书目,如果能认真读完这一年的阅读量还是很可观的,但是我发现我不管读书也好还是看文章也罢,都属于走马观花,凑热闹,很少能理解期中的深意,有些难懂的书我可能只是挑选自己能读懂的地方进行浅层次的理解和分析。读书我最发愁的是写读后感,就像是上课最发愁的是写课后反思一样。没有能力从整本书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没有归纳分析能力去概括书的写作纲要,也不能从小处着眼去抽丝剥茧书写感悟。对于写读后感真的是没自信,就像是孩子们发愁写读后感和观后感一样。现在想来印象最深刻感悟最深的还是《未来教师》的啃读,一篇两千多字的读后感,踏踏实实的读认认真真得写,让书中的智慧的话语印在心里,让思维的火花就躺在笔尖。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入人心的。

伏尔泰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时,就会清楚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所以,要想让自己的文字更有深度,就要用阅读打开思维的闸门。

有消息说,教师职称评定将不将文章发表作为考核项目,那我们这些读写的坚守者还有错在必要吗?用罗胖跨年演讲中的几句话来回答: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而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 。自己的投入度是唯一的变量,2013,做好手头的事,终会有答案。




经营星辰大海,入手点不在远方,而是眼前的、具体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做好手头的事,终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