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课程复盘
你是不是常常有一种感觉:在看书的时候,觉得书中的道理说的都好对,但是过一段时间什么都想不起了?
一本书看完,可能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好比竹篮打水,但是竹篮经过水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一次比一次干净,就算我们读过的书,最后什么也没有记住,但是我们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种不经意培养成的耐性和毅力就是很难能可贵的。
所谓“开卷有益”,我们看过的每一本书,如同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是有印迹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当然如果有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会加速我们的成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分享的这些方法更适用于干货类或是工具类的书。
我们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书中介绍的方法或是理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分享给他人,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输入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去阅读这本书就好,而输出是最难的,因为输出的过程需要调动我们的大脑,调动我们的理智脑去思考,思考是很费精力的一件事情,而我们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总是趋易避难的,能少损耗能量就少损耗,所以我们更喜欢用本能脑和情绪脑来做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很嗨,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道理和知识,过几天,完全就忘记了书里的内容,甚至一段时间后,我们连书名都记不得了。
当然书也分好坏,烂书翻阅即可,好书需精读,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是输入+输出。
以“输出”为目标的阅读方法,给大家推荐:六维模型
第一、 框架思维:花5-10分钟时间,看目录和前言。
目录是一本书的框架,是骨骼和脉络,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
而前言,是作者写这边书的想法和目的,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看的书,是否和我们有关联,是否能解决自己的痛点。
第二、 发酵思维:
阅读过程中,对于有触动到自己的内容,先停下来,让我们的大脑发酵,沉浸到这个触动点,让它浮想联翩,去思考,去和自己发生关联,去感受这个触动点,这个思考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内化我们认知的一个过程,此时,我们可以写下自己的想法、感悟和收获,哪怕是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的,我们把它想象成宇宙赐予我们的一颗种子,我们应该要珍惜这粒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甚至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博览而勤思。
第三、 践行思维:
我们在上一步的发酵过程中,对于触动我们的点,我们有了一些想法,针对这些想法去做计划,列行动,那么我们就要不断的去践行,践行中去验证,如此反复,才能形成自己的原则和体系。我们如果能在一本书中提炼到1个原则去认真践行,那我们也是受益颇丰的。
第四、 费曼思维:
也就是把每一章的关键词提炼出来,把一本书的关键词都写作一张纸上,然后我们合上书,看着每一个关键词,用直白的语言表述一遍,可以讲给我们身边的人听,也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一个巩固知识的一个过程,常表达,常巩固,强化记忆,最后你会发现这些知识都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思维里,成了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的一部分。
第五、 创作思维:
看完一个章节,合上书,用一段话来描述书中的内容,总结之后,再翻一下本节内容,重点看作者用的什么结构和逻辑来阐释内容的。当我们自己常常这样子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要写一本书,似乎也没有那么难。
如果我们想创作,在读完一本书,可以思考一下:
1) 如果我写这个主题,会列什么样的框架和目录呢?
2) 在这个特定主题里,除了书上的内容,还有哪些内容可以写呢?
3) 这本书有没有带给我新的思路和灵感?
4) 这本书哪里写的好?哪里写的不好?
5) 作者怎么会想到要写这本书?他的知识来源在哪里?
6) 这本书的逻辑和架构是怎么样的?
7) 作者的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第六、 体系思维: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触动,不断践行,不断思考,让知识点一点点的成为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这也是搭建体系思维的过程。
我们可以试着去做:每读一本书提炼一个主题,写出一个章节,最少5000字,那么一年20本书,就能写出10万字,这就是一本书的体量。看别人的书永远是他人的认知体系,只有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才是自己真正学到的。
每一本书,都好似一座城堡,我们阅读就像是来参观这座城堡,我们不仅要看城堡的装修,看它的富丽堂皇,看它的美轮美奂,我们更要看它的结构,看它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是如何构造的,发挥我们的想象,把这些一点点的搬运到我们自己的大脑里去,然后搭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堡。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起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人世间的所有悲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