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何须“懂”

最近对音乐美学感兴趣,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深受欢迎的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的《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课程视频来观看。周教授风趣幽默,讲解生动,令人茅塞顿开。

周教授有句传播很广的理念,叫做“音乐何须‘懂’”。很多人对音乐,尤其是所谓“高雅音乐”望而却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听不懂”。同理,对于抽象的当代艺术,也常会绞尽脑汁地端详它们“像什么”,推测艺术家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挫败地落下一句“看不懂”。周教授则提出,音乐以及很多抽象艺术本身是没有明确的符号指向性的。欣赏音乐,不需要追求“懂”,硬往一个明确的意旨上靠,而应该从“联觉”入手,感受音乐这种听觉艺术所触发的视觉、触觉、情绪等各类感觉,类似于文学鉴赏中的“通感”。

譬如,高音对应着视觉的明亮、白,情感的兴奋、快乐、积极,空间的上、浅、高、远,质量的轻、飘,体积的小,运动状态的敏捷灵巧;低音对应着视觉的昏暗、黑,情感的抑制、哀伤、消沉,空间的下、沉、低、近,质量的沉、重,体积的大,运动状态的迟钝、笨拙。同样地,声音的强与弱、和谐与不和谐、长与短、快与慢等,都有相对应的联觉。这些联觉具有普适性,即便是没有受过音乐鉴赏训练的人,甚至是不会说话婴儿,都能产生相应的感受和反应。

把这个道理阐释清楚后,我们不但能在欣赏音乐时更专注于音乐本身是如何呈现以及试图触发人们怎样的感受,还能更明白一些影视作品或视频广告的配乐是如何烘托氛围、增强感染力的。冷气空调广告的配乐通常是轻盈、明亮、欢快的,因为这能让人产生凉快的联觉;高级汽车广告的配乐则偏好低沉、缓慢、重的,能营造出大气、高端、隆重的氛围。

学习了周教授的音乐审美课,我发现美学教育是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品位和情趣的,而这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还比较被忽视。就像在语文课中,文学鉴赏往往被提炼中心思想的训练所取代;看电影、读书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忽略了演绎和表述方式的精妙。

因此也更要感谢当代信息技术,让我们能用最低的成本接触到像这门课这样的优秀教育资源,让有心提升自我的人能不断成长,这是真正的普惠。

你可能感兴趣的:(音乐何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