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爱看个人号?

最近有了几个常读的公众号,都是个人号。是错过了推送,但一想起来,就会翻出来看看那种。

我原以为,是因为这几位作者写得好。但其实不是的。

我感兴趣的,并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文字从流露出来的,他们的生命状态。

这几位作者现阶段的人生,都有着坚定而自足的精神世界,有一套完整的对世事人生的看法,事业上也小有所成,虽也偶有焦虑,但不困惑,不盲从,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由这样一座完整和成熟的精神体系出发,他们在文中讨论各种世事时,常常流露出一些下向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真知灼见,这些,才是读者订阅他们的最深层原因。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是困惑而迷茫的,没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正因如此,他们才需要从这些作者的文字里汲取力量,有时,甚至是做伸手党,直接阐述问题,索取建议。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申论材料,来源大概是人民日报之类,讲中国传统文化输出有限,相反,中国市场上却充斥着韩剧和美剧这些外来文化产品。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要想成为文化输出大国,首先要能输出一套现代的价值观。

可见,价值观输出,是文化输出的重中之重。

读者为什么要读你的文章?若是为了消遣,不如去读小说,看漫画。若不是为了消遣,读者想从你这里得到什么?

反观我自己阅读公众号的历史,有几个媒体大号,做得是非常有趣的,质量也很高,比如GQ之类,但我常常是看到推送也不为所动,除非实在有时间,才会点进去。

我所关注的几个个人号,从质量上讲,是绝对干不过媒体大号的——配置上就差得远,一个人和一个团队的力量是不能比的。但我却时常惦念着要去翻他们的文章,其实是带了几分偷窥之意的——我感兴趣的不是作者的文章,而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他们在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状态。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自己现阶段充满困惑,于是总想看看那些我所歆羡的人,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在传统媒体时期,我们只看得见文字,看不见作者,但偷窥的欲望总是驱使我们去了解作者——所以文学研究才会有作者研究这个向度,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向度。

新媒体时代,文字的呈现方式发生了世大的变革,作者从文章后面走到了台前,你可以很容易接触到他——在公众号留言,甚至可以加他的私人微信。

我们不用再想方设法去偷窥作者的生活了,他们自己就会展示给我们看。

这就是为什么大号反而没有个人号吸引我的原因——大号尽可能定位准确,领域垂直,但它到底缺乏人格。

我读个人号,好像在读传记,而且还是直播,跟《楚门的世界》似的。《楚》里,一个人吃吃睡睡,为什么就有那么多人看?

缺什么补什么。当你困惑的时候,就想去观察那些心中有定见的人,想要知道他们何以能拥有这样舒展的生命状态?

唯愿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活得如他们那样,舒展自如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爱看个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