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耕农(作者本人) 不惑大叔 今天
沿铜仁清水塘逆流而上40余里,有一小镇叫牛郎。该镇有一村庄,名为大鹏。村后有座山叫伏魔山。
初中时,我就听过伏魔山的大名,总希望老师能够组织一次爬伏魔山的活动,一盼多年,总不成行。后来上高中、念大学、踏入社会,对伏魔山的向往就像很多个少年时期的梦想一样被搁浅。
2013年11月2日,借几位老哥之光得游伏魔山,算是还了少年时代的愿望。
早上9:30,我们一行顺着清水塘沿江而上,直抵牛郎。在牛郎镇简单吃点东西后,便向伏魔山进发。去伏魔山须经沿着大鹏村,大概有3、4公里方可抵达山脚。
虽然伏魔山尚未开发成景区,但大部分上山的路还挺好走的。十余人,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一边七嘴八舌地分享关于牛郎,关于伏魔山的历史故事。
据介绍,伏魔山“历史悠久,开山于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建伏魔庵,开山始祖为尹明镇和尚,传受白虎之托儿开山。后为纪念开山祖,凿明镇和尚像于伏魔山石壁,有后人凿去石像不久石壁又显现石像,尤为神奇。今石壁仍有一尊石像清晰可见。伏魔庵遗址,位于伏魔山顶,面积400平方米,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
伏魔山山门坐南向北,进山门后,沿石阶而上,东西山顶建有四合院建筑,由正殿、后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西面山顶建有两座小庙,均以山上块石就地取材砌成墙。
伏魔山海拔750米,比周围的山都要高,似高入云端,山清水秀,方圆百里,惟她独秀,故有“云山独秀”之美称。
经过几百年历史风雨,如今山上已经是残垣断壁,了无人烟。
上山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
起初,山体坡度相对平缓,大家悠闲地欣赏沿途的山茶花、牵牛花、野菊花,还有依然顽强怒放的金银花。
到半山腰,路开始难行,而且基本已经被野草覆盖。其中最多的就是当地成为“巴茅杆”的植物,它的叶片狭长而锋利,稍不小心就会被它割开一道细长的口子,当时不觉得痛,慢慢地你会觉得又痛又痒。
登山前,大家没有考虑到要携带镰刀之类的工具开路,故上半段山路走得非常艰难。特别是在距离伏魔山第一道山门还有100多米处,茂盛的植物和不知名藤条把老路全部覆盖,我们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路。
有的队员提议先回镇上,以后再找时间备齐工具上山。这个提议得到半数以上同志的支持和响应。
我想,若等下一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大家才能凑齐。于是,四周到处看了看,发现还是有路可以走的,不过刺藤比较多,比较难走而已。
我说,给我五分钟时间,要是找不到路咱们再回去。便用木棍磕磕碰碰劈开一段路,终于找到上山的毛路。
一声吆喝,大家的激情和干劲又上来了,一鼓作气攀上第一道山门。
第一道山门比较简陋,是用石头砌成,能容一个成年人进出。
明清时期没有水泥,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是用什么粘连的,所建山门居然几百年不倒。有人说是用石灰,有人说是用糯米,具体是怎么配料的,不得而知。
第二道门,规模相对大一点,可容两人交错通过,但装饰和雕琢要细致得多。门头上,题有“云山独秀”四个大字。据说是道光年间刻的。
有的人说,既然题“云山独秀”,是不是当时的伏魔山就叫“云山”呢?也有人说,当时并没有“云山”之称,题词可能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有人说,之所以题“云山独秀”,可能是在道光年间,伏魔山周边森林覆盖率很高,作为最高海拔的伏魔山经常被森林的雾气云绕,看起来就像一座云山似的,因此有“云山独秀”之说。
至于具体为何,不得而知。
据介绍,伏魔山上供奉的是伏魔大帝关羽,而关于被称为伏魔大帝是在宋朝时期开始形成的,这说明在宋朝之前,牛郎地区已经有百姓居住。
有人根据山体象形推测,伏魔山最初应该被当地苗民称为“峰波山”(音译苗语),意思就是牛肩背。后来有高僧在此兴建寺庙,供奉关羽,改名为“伏魔山”。
穿过第二道山门,就到了伏魔山的核心部分。
这里,大山像被神人用大刀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石梯步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灌木丛,遒劲的灌木从石缝中挣脱出来,形态各异,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前行数十步,迎面看见一座看似寺庙的残垣。据十多年前来过的队员说,当时伏魔山遗留下来的碑文就树立在此,碑文上刻着:
“有山焉,名伏魔,双溪绕膝,两柱擎天。脉由梵净传来,千山摇翠,万壑朝宗。下有良田百亩,桐茶千顷,其势蔚然。左联六转,其情若谒,莫甚于此。凡有过其都者,莫不羡焉……”。
我们仔细地翻动残璧碎石,遗憾没有找到碑文。听说某位镇上的老师曾经抄录过碑文上的文字,大家才稍感欣慰,有人表示有机会要建议相关部门恢复那块碑文。
山顶的面积并不大,约有600多平方米,比梵净山红云金顶稍宽。四周全部是林立的石墙沿着峻峭峰面垂直而建,屋顶已经坍塌,只有墙体依旧完好,依稀可看到寺庙的规模和形态。
其中某个房间还有舂兑槽,应该是当时的厨房。
在残垣断壁之间,火棘、桃树、红枫等,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灌木错落生长,形成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斑驳的石墙和生机勃勃灌木相互辉映,为我们展示着历史的寂静与生命的张力,让我们仿佛感悟到了生死相依、因果循环哲理。
站在伏魔山顶远眺,方圆百里,山川起伏。有的似猛虎啸天,有的似慈母抱儿,有的似老翁酣睡......
也许是处于深秋,眼底的山川比南方秀美的绿色世界多了一分粗犷,又比北方的荒凉多了一分内敛。
历史、野果、红叶,以及远方的层峦叠嶂,壮美山川,让大家处于亢奋的状态,有的拿出手机、相机,纷纷拍照留念。
站在山峰之巅,方可理解为什么牛郎人称之为“小梵净山”。
从形态看,伏魔山很像梵净山的红云金顶,它们都孤峰耸立,到一定高度后,中间被一分为二,上面有桥通过。山顶平坦,可在上面兴建寺庙等建筑物。简直就是浓缩版梵净山。
从地质看,伏魔山应该属于梵净山系,也是经历多年风雨历练而成。伏魔山海拔低于梵净山,它有着梵净山的险峻,但山上的树目却比梵净山红云金顶要多。
在梵净山,你可以在山脚和山腰看到大量的树林、灌木,但山顶没有。而在伏魔山,你在山脚和山腰只能看到巴茅杆和杂草,给人苍凉粗犷之感。到山顶后,却能看到灌木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感觉好像到了空中公园一般。
我个人认为,游览梵净山和伏魔山的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
在梵净山,看到的青山绿水,佛音袅袅,云雾环绕。而在伏魔山,也许是周围所有山的森林覆盖率没有那么高,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百里川山阔”之感。
再好的美景,总是带不走的。经镇上的朋友催促多次,大家依依不舍地下山。到了大鹏村,顺道游览了尹家四合院。
尹家四合院,共两层,十多个房间。雕龙画凤的木窗被破坏的有点严重,剩下不多。屋面多年没有用桐油保养过,显得有发白。
走在楼梯间、楼上,木板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让人有点担心楼板会垮塌。
据介绍,当年大鹏尹家炼油大户和牛郎镇中寨村的曾氏是老根(拜把兄弟),二人亲近的同时又互相竞争、攀比。大鹏的尹氏建了一个两层的四合大院,而中寨的曾氏就建了一个五层楼,都是纯木质结构。
如今,大鹏的四合院依然还在,中寨的五层楼已经拆除了。
站在四合院中间,仿佛回到牛郎桐油兴盛的年代,好像闻到榨油房飘出的油香味。
从四合院的天井望见天空,真担心老屋会承受不住那厚重的历史。
——2013年11月3日 于铜仁
【后记】:
这是2013年登伏魔山的一篇草稿,当时爬完伏魔山以后很激动,胡言乱语写了很长一段。今天偶尔翻起来,觉得还是很怀念当时登山的感觉,便修改了一下分享出来。
据说,现在的伏魔山已经可以通公路到山上了,山顶险峭部分尚未开发。
期待哪天再去爬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