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至圣先师孔子学习幸福

半部论语治天下

房间书架上,放了些诸子百家经典,常常翻著书却又觉得很难想象,在中国那最混乱常常发生战争的年代,在历史上那个渴求安定只是份奢侈的时空背景下,却能蕴育出中国一段段最灿烂的文化与思想。

在这些中国传统经典里,从小到大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就是《论语》,这是记录春秋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有许多在论语中的「子曰」之语,都早已深刻转化成自己内心很重要的价值观。


当然最令我深深佩服,也受其一生奉献教育精神所感动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只是我小时候想都没想过,长大后我竟然会成为一位,有机会在大学兼课,并持续在国内外企业里授课教学的老师。

曾有人说孔子是位当代失败者,这点我并不能认同,因为我们不能单单以一个人的理想无法完成,或是在当时没被君主重用,没固定工作被迫周游列国,就说他没成功,因为这样对成功的定义太肤浅了。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观看,孔子的成功和影响力,早已经是流芳百世的,虽然他一生从小到大,曾经受尽无数的煎熬与苦难,但我总觉得,孔子在各个阶段的辛苦归辛苦,却也常常能够自得其乐,发现价值。

古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培刚觉得或许另外半部论语,可以帮助我们,从幸福到更幸福,让我们一起向孔子学习幸福之道吧。

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幸福

一个年过七十岁,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家,在回顾自己一生时,有感而发说出了这段话,可见这话的重要性,它某种程度上是对孔子人生的总结,也代表了他的思想与价值观。

很多人觉得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指成家立业、养家活口或是自己在社会有所成就…


但我想,应该都不是,因为对照孔子三十岁前的人生看来:

(1)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长辈无需他照顾。

(2)孔子十九岁结婚,二十岁就当爸爸了,早开始赚钱养家。

(3)孔子三十岁时,虽已办学并有弟子,但仍只是热衷教育的凡人。


这几年我一直思考他的话,转瞬间也过了而立并奔向不惑之年,后来我觉得孔子的三十而立应该是指“立定人生方向”,因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各方学习,建立了人生基本价值观,进而产生了初步天下观,也就是现在人所说的世界观,才会让自己的原始人格慢慢形塑完成。


此外,“立”也就是站的意思,代表不动。


当你选择了一条内心的人生道路,无论旁人怎么看,怎么有意见,都坚定不动,慢慢往这条路的尽头走去。

不过在走的过程中,心里还是偶而会产生怀疑与挣扎,毕竟人还是会受到外界与社会价值干扰,但能坚持顺着内心道路向前走,已需要极大勇气了。


所以孔子接着又走了十年,直到四十岁才得以不惑,别人的声音和意见,就不会再对自己产生过多困扰,能坚持走着,同时内心也不易为外界所动。


原来,十五岁有学习的幸福;三十有立志的幸福;四十有不惑的幸福;五十有知天命的幸福;六十有耳顺的幸福;七十有从心所欲,不踰矩的幸福,孔子的话提醒我们,应该好好去体验人生不同阶段的幸福。

从我到我们的幸福

有一次,颜渊和子路等众弟子,陪侍在孔子身旁,孔子突然想考考学生们便主动问道:「为什么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我觉得这算是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两位弟子讨论彼此的人生志向与幸福观。

《论语· 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说:「我愿将贵重的车子、马匹、衣服、软皮衣和朋友们共享,坏了也不会感到遗憾。」

颜渊接着说:「我愿不夸耀自己善事,也不把劳苦之事施与别人。」

子路进一步请教孔子志向是什么?

孔子说:「比我年长的老者能够得到安养,朋友之间能互相信赖,年少的孩子们都有好的教养。」可见孔子的幸福是推己及人的,除了从个人的「我」幸福,若能扩展到社会「我们」都可以幸福,当社会大众无论年龄都能有所依归了,这是孔子志向也是幸福观。


乐在终身学习的幸福

孔子3岁丧父,连唯一能陪伴她的母亲在他17岁时也离开人世,在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贫穷的他根本不可能受到什么正规教育,那为什么,他最终可以成为天下人的共同老师呢?


大家都知道孔子从小就很认真学习,虽然没有父亲,但或许他有位可取代父亲地位的偶像,这个偶像就是制礼作乐的周公,当地人除了非常地崇拜孔子之外,对于纪念周公的元圣庙也保护的很好。

我相信在孔子时代的鲁国,大家都很崇拜周公,孔子也深受其影响,才会如此的重视「礼」,甚至年轻时就开始协助丧礼相关事务,这又再次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


当然这只是我亲身到山东曲阜时的感悟,当地人真的蛮有礼貌,而且还因为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连骑三轮车的阿姨或店家都逢人必称老师,表示内心表达尊重之意。

孔子就算30岁已创办私塾并办学教书,但33岁又知己不足,不畏路途遥远仍去拜老子为师,也曾跟师襄子学习古琴和音乐,可见在孔子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所以学习并不只是学历或家境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的决心毅力,和是否真能乐在其中。

孔子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又再次强调了学习的快乐,跟书本学习外还可以跟朋友学习,甚至进一步师法寄情山水之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及「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这些都能感受到孔子的乐在终生学习的幸福观。

简单知命和安贫乐道的幸福

孔子曾大力推崇弟子颜回幸福观的标准“一箪食,一瓢饮”,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庸也》中孔子曾经很大方地表达自己非常欣赏自己这位得意门生,他明白颜回简单知命的幸福,往往能让人乐在其中不以为苦,这也是他内心中理想的境界。

可惜当年颜回才三十一岁就英年早逝,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悲痛,哀叹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当我走在山东曲阜,拜访原为颜回故居旧址的颜子庙时,看到里面真的有一座陋巷井,而正殿复圣殿就供奉颜子塑像,能成为一位伟大的学生最后还被封圣,真是罕见呀。


就孔子本身的价值观来看,他曾说:「饮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贱,于我如浮云。」孔子又说过:「就算吃粗粮,喝白开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也乐在其中。但若是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如同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便是安贫乐道的孔子。

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富贵。所以孔子又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追求财富的方式很重要,如果爱财但能取之有道,才是真正的幸福,。


无论是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幸福、从我到我们的幸福、乐在终生学习的幸福或是简单知命和安贫乐道的幸福,都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孔子虽辛苦,但仍是位幸福之人,如果我们再多正面思考一点,像孔子这样能有机会带着弟子们登泰山并环游世界,不也是种幸福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至圣先师孔子学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