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想,瞎想

      说实话,开学后感觉特别累。为“减负”所累。今天教研时间我们专门开会研究减负后如何布置作业?本质是如何换汤不换药的既让孩子掌握了知识又不违反减负规定。作为我个人,我还不太清楚这个减负的精神内核究竟是怎样的?难道像某些人讲的:首先减掉的是不努力的孩子。然后减掉不负责任的家长。对于孩子来说,课后已经无法再吃“甜点”查漏补缺了,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家长,学校作业少了,孩子的全面进步该从哪里能快速提升呢?

        首先从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来讲,孩子不是老师讲完就可以像机器一样行成复制的刻板的记忆的。知识在脑海里存储时存在遗漏,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查漏补缺。我很赞成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学习状态的孩子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学有所获,还有不让学生做重复性作业,破坏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是并不能代表取消作业就可以达到减负!孩子在学校学得不扎实,回家没有书面作业,孩子学到的知识该如何巩固?有人说在校内呀,老师在学校干什么呀?这就是外行人说得外行话。事实上,就拿语文课本举例:一篇课文,生字,词语,课文分析,课后作业加起来三节课满满当当刚能处理完成。一个星期十节语文课。一周讲三课已经是最快速度。课上不仅要讲解课文,还要拓展知识,甚至拓展阅读,早晨的另外三节自习时间用来晨读或者背诵。下午的另外三节自习课用来写正本和讲解相关练习册。也就是说,在校内学习的宝贵时间里,根本腾不出多少时间让孩子巩固课上讲解的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可能每个班级总会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孩子在老师讲解完课文后,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已经初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脑海里自行梳理。那剩下的四分之三的孩子呢?减负是帮他们减了看得见的作业,但是,他们每天积累的不了解,不确切的知识越来越多,长此以往,旧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新的知识又不太会,就像滚雪球一样,碾压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自信。本来他们以为---我不太聪明,但我可以勤奋。但是现在,社会要求我不必勤奋,我当然也乐在其中,可是过后呢?中考呢?高考呢?

        或许有的人会说,你们老师想办法呀,让知识活起来,以创新的方式呈现给孩子,吸引孩子呀!至于作业,你们也可以搞创新:画课堂思维导图,积累古诗词,看一部励志电影,读课外书……这些作业是很好,可是,检测的标准是什么呢?每个孩子背后的家庭不同,是不是这些作业更费时费力,家长有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做这些吗?是不是会更加剧孩子借着作业而去接触电子产品的可能?到最后,检测还是以中高考为目的,那学习过程中的浪漫又该让谁买单?

        关于作业,确实长期以来是一个敏感话题,无论作业的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如何变化,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她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面对的孩子也很普通,所以,我们有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让她们自己发声对作业的看法。从前老师说:学习哪有不辛苦的!现在教育家说:学习如果不快乐,那一定是方法不对!我自己是通过辛苦学习走上工作岗位的,而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快快乐乐的对学习充满兴趣,学有所成。也许时代真的变了,期待我们逐渐适应减负后的新的学习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遐想,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