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吃个糖

图片发自App


01

带孩子去小广场玩,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在吃棒棒糖。

妈妈在一边唠唠叨叨地说:“小孩子吃糖牙会坏掉的,到时候会牙疼还会变丑,就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你一起玩了。”

“下次不能再要糖了”“吃糖会变胖的”,“吃糖会让视力变差的,你就看不清东西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心里有什么感受,我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在想:为什么这个妈妈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吃个糖呢?

我想她是因为太爱孩子了,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可是又经不住孩子的哭闹给她买了糖,这让她心里很不安,好像自己做了对不起孩子的事。

为了表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于是在孩子吃糖的时候忍不住告诉孩子吃糖的各种坏处。

她心里的不安是不见了,殊不知,这样却让孩子心里不安了,让孩子产生吃糖是不好的,我是坏孩子的想法,吃了糖心里也不痛快。

这种负罪感比吃糖的危害更大,会让孩子产生不配得的认知,会降低自己的价值感,这种把自己不安的情绪转让孩子承担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02

对甜味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渴求。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也是喜欢吃糖的。

不知道爸爸妈妈们是不是还记得自己小时候得到一块糖的高兴,是不是还记得跟小伙伴分享糖果的开心,是不是还记得收集五颜六色糖纸的满足。

那时候经济条件差,能吃到一块糖就是孩子们最大的满足了,那时候家长也经常用糖果奖励孩子,安抚孩子。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各种零食数不胜数,但糖果依然对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

可是现在的孩子却很少能痛快的吃到糖,即使吃到了也是在软磨硬泡之下得到,还要一边吃一边忍受妈妈在旁边唠叨吃糖的各种坏处,让你吃的满心的负罪感,好像自己做了一件错事。

几米在漫画《我不是完美小孩》里说:“大人只会管小孩,却从来不好好管管自己。如果我变成大人,一定不要跟他们一样,如果会跟他们一样,我就不要变成大人……”

可惜每一个小孩变成大人之后都忘了他们曾经是个小孩,都忘了是个小孩的自己最想要什么,最终每个小孩都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大人。

糖果是大部分孩子无法抵抗的诱惑,喜欢吃甜是孩子的天性。过度的限制吃糖是不符合人性的。

03

为什么孩子吃一块糖就能让我们产生极大的不安呢?

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吃糖这事如临大敌,孩子吃糖过多会造成龋齿,过多的糖分还会使孩子身体发胖,影响视力,或者引发一些其他疾病。

因此,很多家长会限制孩子吃糖,这本没有错。

但是要产生这些危害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吃多少才算多,不知道,不吃总是没有错的。就这样简单粗暴的把危险降到最低,也剥夺了孩子对糖的向往。

这种“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心理每个人都会有。

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食物主要靠打猎,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随时可能会被野兽夺去性命,如果你不小心把一块石头当成狮子,顶多是虚惊一场,可是如果把一头狮子看成石头呢?那就可能丧命了。

我们现在没有这种生存压力,但是这种对危险的处理态度却作为趋利避害的本能传了下来。

所以我们知道了吃糖有诸多坏处之后,总是对糖格外敏感,要把一切可能的伤害扼杀在萌芽里。

04

你的唠叨只是在推卸责任。

孩子想吃糖,管不了,不管又不行,怎么办?

万一因为自己不管真吃出毛病来怎么办?

必须得告诉他吃糖的危害,这是家长的职责。

于是大多数家长会采取一边纵容孩子吃糖一边唠叨的行为。

这种行为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态度:

一、我允许你吃。
二、我已经告知你吃糖的危害了,如果你坚持吃,出现问题不怪我。

既在孩子面前做了好人,又成功的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减轻了心理负担。

05

家长一些不当的限制方法,反而会使孩子对糖果的欲望变本加厉。

越匮乏越渴望,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更有吸引力。

不如换个角度,合理的放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教给孩子合理的控制吃糖,学会管理自己的人生比少吃这一块糖更重要。

糖果只是他人生最初级最简单的诱惑,孩子以后还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比如手机、游戏,比如金钱、权利。

我们不能把这些诱惑都帮孩子清除,只能教给孩子如何自我管理,如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那么,何不从管理自己吃糖这件事做起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吃个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