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怪罪他人到满足需要

作者:豌豆妈妈

昨晚,二宝醒了五六次,看到他不停地翻身,弓起身子趴在床上,闭着眼睛喊肚子疼,喉咙里发出轰轰声。

这是要生病的节奏了。

半夜,听到隔壁老公房间,也多次传来豌豆哭喊的声音。豌豆白天就有异样,鼻孔里清鼻涕直流,她自己用纸擦拭,一边擦一边喊疼。

这是轮流病的节奏了。

放以前,我可能会反复追问,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

是不是我前晚带他俩到商场玩,夜里回来寒气太重着凉了?

是不是中午老公给他们洗澡,手脚太慢耗时太长搞感冒了?

是不是最近流感高峰期,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感染?

追问,表面上是找问题产生的原因,防止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是给自己找心理安慰。我们找的原因,多为别人犯错。

实在找不到“绊脚猫”,就自己踢自己一脚。

“都怪我自己,不该晚上把他们带出去玩;都怪我老公,给孩子洗个澡都洗不好;都怪鬼天气,早晚温差太大孩子们容易中招。”

怪来怪去,怪出心病。

刚好豌豆的脾性,一生病就喜欢哭,你走到哪里,她哭到哪里。再加上“争妈妈”,谁都想要被抱,二宝也跟着哭。

再遇上病情不定喂药不顺,我分分钟都要向天再吼500遍。关于婚姻的一万个为什么,此时会在脑海里汹涌而来。

有两次在老家,俩娃相继咳嗽发烧,我左手抱一个右手扶一个,在床上坐一宿哭一宿,怪自己命不好。

还有一段时间,只要娃一哭超过五分钟,我定会感觉哭了半小时,生怕那个哭吵醒这个哭,怪老公不作为。

凡事发生,必有恩典。

随着对非暴力沟通的践行,如今听到孩子半夜哭闹,我第一反应是询问需要。

孩子可能:1.肚子饿了;2.身体不舒服;3.做梦被吓醒。

而本身睡眠质量较差的我,因孩子生病哭闹及担心病情,可能会触发我的情绪按钮。我需要安静的环境、休息、松弛。

所以,再面对孩子生病的问题,我不会选择以前的方式(责怪自己或他人、环境),而是选择满足孩子和自己的需要。

亲亲、拍拍、抱抱,首先给予孩子肢体接触,告诉他们妈妈一直在旁边,摸着他们的脚丫顺势朝上:

“妈妈的能量从你的脚,传递到你的小腿、大腿、屁屁、肚子……现在,妈妈的能量全部传给你了,就像奥特曼传递给优幸(人名)一样,你们现在很强大了。”

当然,疾病也很强大。流鼻涕、咳嗽、呕吐、发烧、扁桃体发炎……看到孩子难受,我们会更难受。

继续满足彼此需要,帮助孩子说出请求。

“你需要妈妈抱抱你吗?你需要妈妈给你喂水吗?你需要妈妈喂药你喝吗?”

上述请求还有一种提法。

“妈妈抱抱你好吗?妈妈喂水给你喝好吗?妈妈给你喂药好吗?”

个人认为,第一种以孩子为主体,询问中体现了尊重。第二种以妈妈为主体,是温柔版的命令,孩子容易习惯性回答“不好”。

周国平说:

“成长是人生最重要而奇妙的经历之一,我们在一生中有两次机会来体验这个经历,一次是为人子女,在父母抚育下长大,另一次是为人父母,抚育孩子长大”。

当妈不易,且行且珍惜。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怪罪他人到满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