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变革,我们就这样在矛盾与纠结中摸索前行

《似水流年》是一部很“旧”的电影。

从服装道具到人物,无一不在体现着强烈的年代感。

破旧的桌椅、杂乱的戏台、人声鼎沸的街道就这样带着一丝慌张呈现于导演的长镜头下,不同于某些故意作旧的电影,这部电影更像是将八九十年代的完整一景彻底搬运过来,充满亲切感的同时,也瞬间将观众带回那个年代。

它又是一部很“新”的电影。

与观众想象中的不同,导演并没有不留余力的将镜头瞄准对旧文化的破坏,更没有将新文化描述为牛鬼蛇神,新思想同样在客观的镜头下绽放。

如果非要给一个标签,本人更倾向它是一部浓缩于人物的中国改革开放史。

故事很简单,唱戏的老师傅收养了三个孩子,从小给他们的内心种下了昆曲的种子,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商业大潮席卷全国,长大后以昆曲为生的三兄弟同样面临着向左向右的选择,在经过种种浮沉之后不忘初心,最终找到人生方向。

老师傅代表的便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在他的身上,完美诠释了写在院墙上的四个大字“戏比天大”。

但个人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然微不足道,街面上不再响起昆曲,取而代之的是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他无能为力。

但就连心中唯一的一份念想“老戏台牡丹亭”也要被强令拆除时,他终于坐不住了。

先是肉身抗拆,手持大刀站在戏台上,与前来强拆的挖掘机对峙,尽管挖掘机有着非人力所及的破坏力,但老师傅却有着一颗与戏台共存亡的誓死之心。

老师傅暂赢一局。

但他身体却像那破败的舞台,以及日渐式微的昆曲一般,羸弱而无助。

在最终努力无果后,他的信仰,甚至人生,全部崩塌,乃至于面对迎面而来的大车时,他张开双臂,笑着奔向死亡,也暗示了老戏台的最终命运。

而他所养育的三兄弟,则代表的是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却求变的年轻一代。唱昆曲,别说挣大钱,连养活自己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们选择暂时放下昆曲,去大城市寻找希望。

兄弟三人,从最初的流落街头,到依靠自己的特长创出一番事业,乃至抓住机遇一举翻身,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

而此时,那个抚养他们长大的老师傅正在悄然死去。

这场代表传统与变革的再次碰面异常震撼人心:兄弟三人在大雨中扑倒在老师傅的目前,泣不成声。

或许在那一刻,他们突然明白,他们学会了怎么到达,却早已忘记为什么出发,植根于基因中的昆曲,永远是他们的灵魂。

我们深知并认同时代变革为人类带来的种种好处,却又明白这种认同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的观念背道而驰。

看似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关键在于所谓的“尊重传统、弘扬经典”不要只当作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

三兄弟最终做到了,他们回到家乡,真真正正的将昆曲融入时代潮流,以这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将经典保留并传承。

这是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成长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史。

四十年前,就有一群成长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了改革的大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同时又将传统文化与变革结合,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传统、取精去糟”。

在遂昌及几个学昆曲的年轻人身上,观众看到了三个人的奋斗史。实际上,导演已经不动声色的说完了一个时代。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值得推敲,比如三兄弟为同时喜欢上同一个师妹而大打出手,这一切都被师妹看在眼里,随后师妹突然嫁人,多年后师妹吐露是师傅怕她因为她而影响三兄弟的感情所以才让她嫁人。

但实际上,应该是师妹主动找了师傅将自己嫁了出去。

还有三兄弟在进城前的烂醉暗示着与昆曲的告别、师傅的去世暗示着老戏台的倒塌等等,这些便是二刷时候值得探究的乐趣所在了。

而最大的一个细节,便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时光飞逝,日历翻滚,最终停留在2018。

传统中求变的兄弟三人正在老去,像天赐这样有着强烈个性的新一代已经长大。

新一代的变革正在降临,以一种人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方式,那便是将来的另外一段似水流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统与变革,我们就这样在矛盾与纠结中摸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