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一首词,清新委婉,意味深长,写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辛弃疾这个名字,对于喜爱诗词的人并不陌生,他是南宋著名的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人称“词中之龙”。他的词风视野开阔,气势浑厚,代表了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都是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这些作品大多表达了他渴望恢复大宋江山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经被金兵占领,青少年时期的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为此立下了恢复中原、为国雪耻的远大志向。21岁的时候,他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以后回归南宋,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仕宦生涯。他一生力主抗金,曾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出卓越军事才能。

辛弃疾可以说是南宋不可多得的人才,称得上文可治国,武可安邦,只可惜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辛弃疾报国杀敌和收复失地的愿望无法实现,后来被主和派排挤,屡次被贬,就借诗词以抒发心中抑郁难解的愁绪和壮志未酬的愤慨。

豪放词是辛弃疾词作的主要风格,但他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婉约词,用清新委婉的语言,寄托了自己人生感慨和政治理想,令人读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下面就通过《青玉案·元夕》这首词,我们来领略一下辛弃疾婉约词的风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写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是词人从北方回归南宋之后,在南宋的都城临安所作。当时,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南宋国势日渐衰微,而统治阶级进取之心不足,粉饰太平,沉湎于莺歌燕舞,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词中写出了作者在上元节中的遇见和感受:上元佳节到来,街上游人如织,人们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在夜色中观灯游玩,一夜不眠,呈现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灯的美丽女子欢声笑语,又在暗香浮动中翩然而去,原来已经离开了热闹的街道,走向灯火稀少的地方,让人感觉有些冷清。

词的上阙,描绘了上元节中人们赏花灯游玩的热闹景象。夜幕降临,人们走上街头,天空中的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天上的流星雨坠落人间。豪华的马车往来不绝,飘散出醉人的芳香洒满了大街小巷。声韵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响,玉壶般的明月清光流转,一整夜鱼龙灯都在随风飘舞。

此阙是对上元节景致描写,廖廖数语,勾画出节日街坊的热闹繁华,烟花绽放,灯火通明,宝马雕车,月光凤箫,节日的喜庆气氛轻松跃然纸上,作者漫步于人群之中,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词的下阕,描写了作者在游人中看到一位绝色女子,流连忘返。街上的女子们头上戴着光鲜亮丽的饰物,面容姣好,体态轻盈,欢笑声中带着淡淡的香气逐渐远去。词人被她的盈盈笑语所吸引,在人群中寻找她的身影,却没有看见,心中怅然若失,忽然一回头,却在灯火稀落的地方看到了她。

文中“蛾儿、雪柳、黄金缕”,借物喻人,指代游玩的盛装女子,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笑语盈盈暗香去”,写出了女子轻盈悦耳的声音和仪态娇美的样子,伴随着淡淡清香,远离了作者的视线,人海茫茫,何处寻找?

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先用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节日夜晚,游人如织,灯火辉煌,人们尽享欢乐。而后写到看见美貌的女子消失在人群之中,难以忘怀,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刻画出一种苦苦寻觅之后不期而至的别样心境。

前面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与后来的灯火阑珊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词的意境,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关键是这个“他”字,是指美丽女子还是作者自己呢?意味深长,正是作品值得推敲之处,如果是美丽女子,那作者就是对她的留恋,如果是作者自己,则表现出自身的孤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末之句意味深长,至今已被传为千古佳话。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以此比喻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只有经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寻找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眼前。

像辛弃疾这样的文武全才,本应该得到朝廷的重用,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然而命运却总是与他们作对,他们的主张常与当政者不合,以至被弹劾放逐,可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如今我们欣赏辛弃疾的这首词,或许无法真正体会他当时的心境,但是仍然可以想象一下词中描绘的场景,将自己置身于作者营造的氛围之中,你是否也会在灯火阑珊之处找到你所遇见的那个“她”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辛弃疾的一首词,清新委婉,意味深长,写出了人生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