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衡答疑

讲讲热抽象和冷抽象都是怎么回事吗?

热抽象,就是康定斯基的早期抽象,线条和色块没有规则。冷抽象,就是蒙德里安的那个格子手绢嘛。它们底层的思路,都是通神学,目的都是与更高级智慧沟通,但是这两个人工作思路却不一样。

我举个例子。好比你要搞个相亲网站,那需要依据后台数据做推送。这个工作怎么做呢?

一种思路是什么规则都不定,跑起来看,划拉数据。根据用户自己产生的数据来归纳出规律,进行推送。这是康定斯基的想法。

另一种思路是先定规则,比如男的比女的大三岁,男的是理工科女的是文史哲,男女距离在18公里以内,等等,这么拍脑袋拍了一堆规则之后,你就推送了。然后,根据用户的回馈再调整各个规则的参数。这个,就是蒙德里安的想法。你可能要问了,万一神不喜欢黑线条呢?万一神是个红绿色盲呢?那蒙德里安这辈子就白忙活了呗。

瓦西里·康定斯基  多个圆 Several Circle 1926

蒙德里安

构图三,红、黄和蓝 Composition C (No. III)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1935


不知道至上主义的“至上”是什么意思,是“最纯粹”的意思么?

这个问题马列维奇自己说过,“至上”,指的是画家感觉的至上。所以他认为表现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而是要一门心思去通神。

想到马克·罗斯科,他的画也画的是排列巨大的色块,早期的画色彩更丰富、色块透明而漂浮,越到后期,颜色越深郁。罗斯科的画也很受艺术市场的欢迎。 请问顾老师,从马列维奇到罗斯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马克·罗斯科

白色中心,玫瑰红上的黄色、粉红及淡紫 White Center (Yellow, Pink and Lavender on Rose)

1950


马克·罗斯科属于抽象表现主义,具体说是色域抽象。这个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发轫于美国,我们后面介绍当代艺术的时候会说到,这里先预告两句啊。

别看都有“抽象”两个字,但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我们说过的抽象派绘画,并不是一回事。总的说来,抽象派信奉的是通神学,抽象表现主义信奉的是弗洛依德和荣格。一个认为真理在上面,一个认为真理在里面。是这么个区别。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里,有一个代表画家叫波洛克,我们后面也会有一讲来介绍,先看看他的画吧。

波洛克    一:31号 One: Number 31    1950

至于你问的,罗斯科关注的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他的作品“在这个世界自然的生存发展”。所以他和马列维奇不是一回事儿。

马列维奇的《黑方块》中那些裂纹是故有的还是后来开裂的呀?我想,应该是后来开裂的吧。要不黑方块这个说词就不成立了。

马列维奇 黑方块 Black Square  1915

我觉得也应该是后面开裂的。我大前天买了个馒头忘了吃,今天一看都裂开了呢。他那幅画,都100多年了。

有一个问题,康定斯基可以解释他的画作,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说明他不够纯粹抽象;但是马列维奇说不清楚他为啥这么画,说不清白色方块是什么,也是他的一个不足之处。那么什么才是所谓的正确或者合理的呢?是不是对画家的要求太高了呢?我理解抽象就是不需要解释的。

这就是抽象画派矛盾和尴尬的地方。按说,如果他们的工作是与更高级智慧沟通,那这就是巫师嘛!巫师是不需要,甚至不能向群众解释他的仪式和舞蹈动作的含义的,一解释就破功了。

但是画家不行,他不解释,就没有人买他们的画,就饿死了。所以多少就得扯两句,但是扯到哪儿,扯到什么程度,这个还真是挺难拿捏的。

另外,画家是个手艺人,你一定让他就理论建构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也确实是难为人家。有没有从理论到实践都搞得挺好的画家呢?也有,比如塞尚和康定斯基。但是,像康定斯基和塞尚那样,又能画又能写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我不喜欢抽象主义绘画中的黑色,不过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让我有野兽派绘画的感觉,看起来赏心悦目。蒙德里安尝试与更高级智慧的沟通,在不断调整的过程寻找心动的感觉,马蒂斯为了画面的和谐,会毫不犹豫的改变人物的大小,那么抽象主义和野兽派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只是目的有所不同?

蒙德里安

百老汇的爵士乐 Broadway Boogie Woogie

1942—1943

非要说野兽派和抽象派有共性,那也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和马蒂斯之间,差得实在是有点远。

是不是性格一定要极端,才能在现代西方艺术圈走出一片天地?

性格温和的大师很多呀!马奈、雷诺阿、毕沙罗、勃拉克、马蒂斯、康定斯基、夏加尔……

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这些抽象画家,他们的甲方是谁呢?

按照汤姆·沃尔夫的说法,是那些想拥有贵族血统、然而却没有,于是心里挺着急的有钱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背后的金主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馆藏中也确实有很多抽象画作品。

讲蒙德里安《海堤与海》的时候我有一个困惑。您一开始说这副作品虽然具备抽象主义倾向,但是因为名字出现了海堤和海这些具象的表述,因此不能算是抽象画。但是之后的二战时期蒙德里安在纽约画的《百老汇爵士乐》却说明是抽象主义艺术,请问这二者的实质区别是什么呢?

蒙德里安

海堤与海 构成十号 Composition No. 10 Pier and Ocean

1915

这真是个好问题。之所以有这个区别,有三个原因。

一是前面提到过,抽象派画家和巫师不一样,他们不得不面向群众作出解释。这个解释,真的就很破功。

第二个原因是创作时间。《海堤与海》是蒙德里安爬坡的时候,还没登上山顶呢。所以我们就认定它不够抽象。《百老汇爵士乐》是他从山顶上下来了。虽然二者是一个高度,但是毕竟他登过顶了嘛!

第三,用小竖线、小横线去描述海堤与海,比较直观。而用来表现爵士乐,画面和音乐之间,还隔着一层通感呢。

看了文稿中克利后期的几幅画,尤其是《鱼的周围》《苦乐岛》《中毒》《死与火》,觉得克利这种童稚画的绘画风格,和前几天在浦东美术馆看见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代表胡安·米罗的一些作品风格和接近。那么克利在后期的作品,是否也表现出一些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呢?

克利    鱼的周围 Around the Fish    1926

克利  苦乐岛 Bittersweet Islan  1938

克利  中毒 Intoxication  1940

克利  死与火 Death and Fire  1940

米罗 Joan Miró

丑角狂欢节 The Harlequin's Carnival

1924-1925

你的感觉非常准。克利的画确实对米罗有过很大的启发。而且不仅是最终的效果,即使是创作的手法,克利也是下意识地在纸上乱涂乱画,直到出现一个形状。这和超现实主义强调的自动写作是非常像的。

不同只在于,超现实主义自动写作出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不作修改。而克利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加工的。

虽然您讲的是艺术史,但您最喜欢的画家都是游离在主线之外的,这是不是说,您作为一只狐狸,喜欢的也是狐狸型的艺术家呢?

游离在思想观念主线之外的画家,当然有可能是狐狸,但也有可能是个一根筋,只是知识分子做的那条思想观念主线没有穿到人家而已。

至于我,我个人喜爱的TOP5画家,按前后顺序是这样,第一是席勒,后面是德加、莫迪里阿尼、毕沙罗和布歇。你看,只有莫地里阿尼一个人不在主线上。

关于您经常引用司汤达评价拉斐尔很可怜,因为他是通过头脑才能产生感动。我想了一想,关于一个东西是不是美的判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有判断才有美,另一种是则先有了愉悦和美的感受才有了对美的判断。而拉斐尔好像是先有判断,才有了对美的感受。可是判断一定是要依赖于一些标准的,而拉斐尔的标准很可能不是来自他自己,而是来自教皇和甲方们的喜好加在拉斐尔身上。所以,拉斐尔的可怜是不是因为这种原因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万事问个为什么,这其实是农耕文明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

在采集时代,都是即时满足的,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这才是人类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到了农耕,即时满足变成了延时满足。春天做的事情总是要在秋天才能看到结果,这导致了人类对因果律的过分的迷恋。而这份迷恋,又因为文字的发明而进一步加强。

我们同时要看到两个结果:一是,人类大脑的初始状态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因果律就像个病毒,把我们的脑子感染了。这使得人类变成了一个很难感到快乐的物种。第二个结果是,因果律只适用于简单的、参数比较少的问题。变量一多,思考其实就不顶事儿了。

然而,生活总是复杂的,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大量靠归纳演绎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更加倚重的,其实还是直觉。而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强的脑子,付出的代价就是直觉受损。

我们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常见的一个情况就是,某人提方案的时候,“因为”“所以”说得会议室里的椅子都频频点头,但是实操起来之后,结果却一塌糊涂。

所以,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艺术,就像一把安乐椅,让被因果律这个病毒弄得疲惫不堪的脑子得到放松和休息,让人类躺在上面做一个白日梦,回忆一下在伊甸园采集的甜蜜时光。司汤达说拉斐尔可怜,是这个意思。

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我对于用绘画来表达观念的西方某些现当代艺术,非常不以为然。但可悲的是,我这台电脑染毒也挺严重。一幅画,我必须要先以思想观念的角度去理解,然后才能谈到欣赏。而我把这个,视为我的一种缺陷,一种能力的丧失。

不过好处是,这个缺陷也让我拥有了甄别的能力。哪一幅画是出于直觉的涌现以至于我看不懂,理解不了,那我出于谨慎闭上嘴。

哪一幅画不过是画家想用绘画来表达思想观念,就像波兹曼笔下的那个印第安人,用一个毛毯在一个火堆上搞出各种形状的烟雾,装神弄鬼的用这个办法聊康德。我认为对于后一种绘画,表达厌恶,也是我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顾衡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