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亦可为

在墨市金口镇庙东一村住着一位手艺人。一次偶然的机遇,让我与他相遇。

那一天,我坐在回家的路上,望着乌云密布的天空,我心里十分着急,老天爷啊,你千万要等我回家再下雨啊。可是天不遂人意,雨点还是一滴一滴地掉了下来。不一会,雨就下大了。我四处张望,希望能找一处避雨之所。环顾四周,只有一家简陋的手工店还亮着灯。我急匆匆的跑过去,敲开了门。一位慈祥的老人开了门,当我说明来意后,他热情地把我请进了屋。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破旧的小屋。我打量着这个屋子,一盏泛黄的灯,一张虽有裂纹,却很干净的桌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整齐排列的杆秤。我好奇的和他交谈之后,才知道他叫孙连勇,是一位制作杆秤的手工艺人。听他介绍完,我不解的问:“你为什么要做杆秤呀,现在不是都有电子秤了么?”他摇摇头,叹息了一声:“这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手艺,传到我这是第五代,都160年了。就算现在不用了,我也要把它传承下来。”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您的工作这么高尚,一定能挣好多钱吧,为什么还要住这么简陋的房屋呢?”他一手拿着一根杆秤,一边严肃的说:“恰恰相反,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而且不想用杆秤了,再加上我卖的便宜,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只是够吃够喝,哪里谈得上翻修房子呀!钱的问题我倒不在乎,只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做杆秤了,这是需要耐心,又挣不了几个钱的手艺活,没有多少人心甘情愿去做了。其实我的儿子也几次劝我去公司上班,我都拒绝了。唉,真不知道制作杆秤这门手艺还能传多少年。”是啊,现在年轻人不屑于这些手艺,但手艺要是真的失传了,可就在也找不回来了。

我回到家,在网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让我大吃一惊。原来孙连勇在30年间制作了4余万杆秤,被称为“最后一位手工制称手艺人”。孙连勇经过40余道工序,大概2个小时的时间之后,才做成一杆杆秤。再加上他的秤丝毫不差,十分细致。这真是何等的坚持,何等的耐心。

现在,孙连勇依然在那个破旧的小屋里,依然在坚持做杆秤,依然保持着不变的初心。

虽小,亦可为。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些小事总是被我们忽视,但其实,往往小事才能反映出大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亦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