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这段跳跃在音符里的美好时光,如今不慌不忙地跑出音乐圈,真真切切地变成了你眼前的一道风景。
暮春三月,江南好风光,“晓书馆”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开馆,高晓松担任“高馆长”,揭幕式当天,正值暖春,高大的落地窗外,樱花如雪,吹落成雨。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
喜见径草晴翠,山樱如雪,
趁取雅集于晓书馆,盼君莅临。
愿以诗书相亲,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静坐窗前,欣赏漫天的的风景,执一本偏爱的书,偶尔听得窗外鸟鸣······诗和远方的样子也不过如此。有人说,高晓松式的人生,活的太精彩,他把我们做过的梦都搬到了现实中来,不断带给我们惊喜!
1
慌慌张张的青春
高晓松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我们视线的?
大概是被父母一代的人唱烂了整个童年的《同桌的你》,而等到我们正当青春时,才发现,其实我们爱的歌都是一种味道,与其说我们都经历过一个或几个不错的同桌,不如说我们都有一样的情怀,当青春的话筒一打开,回忆就散落了整个时空。
当年19岁就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的高材生,本应该按照传统的模式,被父母打造成人人羡慕的知识分子,要知道,在高晓松家里,硕士几乎等同于“文盲”,面对当院士的外公,当博士的外婆,做教育家的母亲以及清华教授父亲。高晓松却毫不犹豫的选择去做音乐。
虽然知道这一路少不了艰辛,也确实是从慌慌张张、颠沛流离中度过,但他还是组了乐队,当了流浪歌手,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写下了《同桌的你》,赶着时代大潮,从清华大学退学,重新选择人生。直到人人都会唱《同桌的你》了,你才发觉他是走了一条多么神奇的路。
在高晓松二十多岁的青春里,总会有不安,那不过是生活中有太多的不确定。
年轻时我们总爱去质疑一些事情,总想要对着一些复杂难解的问题刨根问底。可到最后,我们仍旧想不出个三三两两,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麻烦而又惶恐,也是直到后来,才渐渐明白,所有的不安和慌乱不过都是青春,他们在荷尔蒙迸发的年代里,没有时间去想那些确定的人生。
清华肄业后,高晓松去电影学院学起了电影,虽然在最后没有考上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不过对于高晓松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后来,他真的拍起了电影。
很难想到,如今会穿着一身秋裤就跑到大街上唱歌的的朴树,在当时还是和周迅、夏雨共同出演过电影《那时花开》。
在渐渐靠近年轻人世界的青春在《那些花儿》里也有了眉目,各自的年华在一代一代翻唱里渐行渐远。虽然在后来他的电影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多的是在讨论诸如“高晓松为何拍不出好的电影?”这样的话题。但那却是我们都值得怀念的时光,而高晓松就是为我们烹制“青春盛宴”的人。
2
随遇而安的人生
回头看高晓松的青春,其实和我们又有什么区别,都喜欢在自己偏爱的事情上走一遭,哪怕失败又如何?这些似乎只有年轻时才说出的话,在高晓松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只是再回首,他也开始学起了随遇而安。
他不紧不慢地又开始拍电影,写小说,搞出版,还去创办公益图书馆,做脱口秀的主持人。穷尽人生的无限可能,去折腾。
他自己的《晓说》《晓松奇谈》系列节目辗转多家视频平台如今也到了第五个年头,成为了网络脱口秀类节目中的代表之作。
年轻时,与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独立品牌,后来受聘担任搜狐网娱乐事业发展总监,此后各大公司的顾问、总监的职务向他抛来。一路也是做的有模有样。一直到2016年身居阿里巴巴文化总监的高位,执掌阿里娱乐文化业全球布局,高晓松已经可以称得上把他的“门客”身份做到了宰相家中。
除此之外,高晓松的奇葩经历,也曾一度成为人们的笑谈。比如两次婚姻,一次酒驾入狱,出狱后恢复形象,配合着当时的“酒驾令”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宣传典范,这样的经历也属“难得”。
高晓松一直认为那半年是自己二十年来最快乐的时光。“我那不叫苦难,找个地方翻译书而已。有期限的都不叫苦难,看不到尽头的才是真苦难。”出来后,老狼给他汇了10万块钱,理由是自己去年演出挺多,而晓松在里头吃糠咽菜,比较苦。老狼看晓松鼻子酸了,忙补刀:“以为高晓松出来会瘦很多,没想到还是那么胖。”
他广为流传的金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其实出自他的母亲张克群。老太太年轻时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师承梁思成。华发之时成为潇洒走四方的“背包客”,她不希望子女被眼下的一点名利所困,大路通天,能走多远走多远。“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与自由、与束缚、与成就、与失败,都不仅只有眼前的苟且,哪怕生活终将无力挽回,我们只要选择好合适的角度,保持随遇而安的姿势就好!
3
我们的理想国
他坐在镜头前,仅凭一张嘴,就能吸引人的视线。他的才华便是他的底气,而且这份底气,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稀释。正如网友所说他是“靠才华整容的第一人”。
高晓松骨子里是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人。关于自己的容颜,他总能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回答,他说他就俩字‘命好’,一出门就被一大饼砸脸上了。刚吃完,牙缝里还有菜叶子呢,咣,又砸一大饼下来。就是命好。
他曾在三十岁时写下这样的话:“年近三十,或已长大成人,怀念与憧憬中日渐心平气静。尚无其他谋生本领,只能继续以文以艺为梦为饭,人生如梦如饭,不知何时终了。”这大概就是他的理想国,或许简单、甚至粗俗到只剩做梦、吃饭。
但这样的境界并不是随便丢给某些人就可以做到的,你不可能在日复一日的时间里去重复无数次的做梦和吃饭,只有在那些乱七八糟的世界里走过一圈的人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梦都是美梦,也不是所有的饭都可口。
这或许就像《Scarborough Fair》里的一句歌词:“True love of mine”他或许表达的是犹如赤子之心的那份爱。我们穷极一生寻找的理想国,不过是心底的那份赤诚,能与山河并肩而坐,还能聆听彼此幸福的声音。
于是,在更多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美好的地方。从北京的杂书馆在到杭州的晓书馆,高晓松就是这样,把说过的话,做过的梦一个一个都慢慢变成了现实。虽然有人会质疑,这会不会又是一场作秀,如今这样的书店越来越多,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时间能把所有的一切带走,而如果能让读书把时间带走,一个人的思想便会在时间的洪流中变得深沉!
就像晓书馆的邀请函上写到的:愿以诗书相亲,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如果我们愿意让才华来支撑我们的身体,就会自然地与书相亲、相聚、相辩,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国!
他不端,不装,有点自由不羁,也有世事历练后的洞明。他完全可以耍耍小聪明,说些老少咸宜的话,也貌似无限正确。但他宁愿不说,不去大放厥词,所言大多是性情之语。
这大概就像是“中庸之道”,他总是圆滑地带着锋芒,不偏不倚地坚持靠近真理,这是学识,更是智慧。
读得了万卷书,也行得了万里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做梦,去创造自己的理想国,或疯狂执着,或绽放万千,它终有一天会变成你想要的远方,也愿你的世界,时常花开有尔,芳香如故!
【听云说】
遇见更美的自己
文艺|美学|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