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肛欲期》2
“肛欲期”创伤,以及创伤将导致什么心理问题。(专业资料来自“无边心理”)
我们从宝宝的角度来看,如何发生了创伤,发生了什么创伤。
在宝宝满足自己可以控制的肛门括约肌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莫名其妙的得到了父母反常的回馈,即:宝宝在最快乐的时候,父母总是对我的快乐加以指责和禁止(上期公众号里有详细描述),难道我的快乐是不对的?需要压制我的快乐?满足父母的要求?……一系列问题在宝宝的意识里产生,并摸索着答案,符合父母要求的答案。
宝宝得到的答案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压抑了宝宝获得快乐的部分自由。只能在厕所里满足宝宝的快乐。
——这个创伤是:强迫!
在面临两件事情,面临选择时,宝宝将有被强迫的感受。宝宝未来会在面临选择时,经常性的处于强迫状态,和被强迫状态。因为只有强迫和被强迫才可以满足父母的意愿。
另:宝宝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完成自己快乐的事情。面临选择的困难。
——这个创伤是:选择障碍!
在这个事情上,宝宝没有自己的选择自由,要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情。导致宝宝的属于自己的边界被破坏,没有选择的机会,时间久了,宝宝会自动放弃做出选择的权力,也就是未来宝宝人生经历中无法做出选择的隐患所在。选择障碍实际上是自己的边界遭到破坏,而经常丢失自己。
宝宝在这个阶段慢慢发现在妈妈旁边多了一个人,就是爸爸,慢慢的在思考爸爸是做什么的?实际上在口欲期,宝宝就已经注意到了,那个提供乳房和奶头的人以外还有个人的出现。在肛欲期里爸爸经常会表现出强硬的角色,在宝宝看来爸爸是多余的没用的。
直至有一天晚上,宝宝发现了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宝宝开始朦胧的明白了,爸爸和妈妈是很好的关系,在宝宝和妈妈中间还有个爸爸和妈妈亲热。
随即产生了宝宝对妈妈的控制的原始想法。因为妈妈是宝宝的,不是爸爸的。因为妈妈给我提供了体贴和亲密。对妈妈的控制实际上是对妈妈的依赖。
我们发现,进入肛欲期的宝宝,在心理成长方面更多的是宝宝与两个客体状态下的心理。而不是在口欲期时,那种两人状态下的心理。宝宝考虑更多的是自己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与纠结”,体现形式就是:面临选择的纠结,与爸爸争夺对妈妈的控制(或者是对妈妈的依赖),还有就是面对选择时的强迫。
在这个阶段更加重要的心理成长,是宝宝的边界的初步形成,也就是以后我们要分享的“防御机制”的初期形成。
在中国的家庭氛围里,宝宝得到的待遇基本是按照父母的意识做事,父母的嘴里说的更多的是“听话”“乖”等词语,而此时宝宝的自我边界初步形成阶段就面临巨大挑战。大多会留下“残缺”的肛欲期。
那么肛欲期固结的人格特点又有哪些呢?
固结的产生是源于在这个人格发展阶段所需要得到的欲望没有被满足或者被过度满足,就会带来相应阶段的人格特征。
在肛欲期,控制感是最核心的一个内容。所以肛欲期固结的人格特征会表现出对控制感的特别关注。他们除了会强调要对自我进行严格控制以外,还会将这种控制感泛化到控制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人接受不了任何一件事情会不在掌控范围内,那样太危险了!这种危险的感觉就好像小时候一不注意就会尿床或者大便在裤子上的感觉——多么让人难堪和尴尬啊!所以这样的人在把自己“逼疯”以前很可能已经把身边的人“逼疯”了。
当然,我这个也只是调侃一下。从工作角度来说,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做事方面比口欲期的人更有效率,也更得领导喜欢。因为交代给他们任何事,他们总是能想的比较周密,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他们不允许自己迟到,因为不准时完成工作跟不能准时上厕所一样让自己焦虑)。
这样的性格特点往往是由于家人对其肛欲期训练时对其管教过严导致的。那种失去控制后被父母责骂甚至责打,都是让孩子感到不被爱的体验——你不能按规矩办事,我们就不爱你。
还有一种是父母可能在肛欲期对孩子的大小便控制,要求不那么严格,甚至是不要求,即便真的大小便了也不责打和责骂,这种过度的放任会导致孩子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己的自我约束,甚至有可能会通过故意破坏规矩来看证明别人是否爱自己。形成肛门排泄期人格。
因为在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爱就是无条件的,哪怕破坏规矩也会依然爱他们(不打不骂)。那么如果你爱我,就不应该限制我,或者说哪怕我违规你也应该爱我。所以这样的人格类型在具体表现上就会容易变得放荡不羁,难于对自我进行管理。
当然,对这样性格的人如果能够善加引导,那么他们的创造力也会是一般人难于具备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在与规则做对抗,善于走出规则以外。突破禁忌本身就是肛欲期固结的人最擅长的行为特点。
请当值的父母,在宝宝的肛欲期,给与宝宝更多的自主与自由。这样对于宝宝人生第一次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父母给与宝宝享受快乐与自由的机会,让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