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之眼,扑朔之途

读《预测》

对洪灏的认识来自于交银国际的公众号《洪灏的中国市场策略》,在众多的分析师公众号当中,洪灏时不时的来一篇中英双语的研报,显得高端大气且神秘。对于研报内容来说,倒没有太多特别之处,尤其是对债券市场的研究显得有点不接地气,但这并不妨碍我从他的文章中汲取知识。

对于首席分析师们出书,我一直都是比较关注的,也看过一些,但总体上显得比较贴近时代,换句话来说就是,经不起时间考验,对当下关注及分析较多,创新理论框架较少。当然,从书名上来说,能够像《预测》这样吸引眼球的不多,不得不说,这个书名相当狂傲。

说回书的内容,前面有大部分关于各个经济学派的理论主张以及在现实经济世界中的应用,如果还记得经济学理论内容的话,可以说是一个浓缩版的经济学讲义了,而且相当精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描述、历史的运用演进及成败得失,描述的淋漓尽致,很难想象通篇充满经济学派理论的书籍,可以被诠释和刻画的如此生动。虽然过程中总是不断强调并证明自己2015年股市崩盘的预测多么准确,重复的次数之多甚至有些让人厌烦,但并不影响阅读本书给读者带来的学习与思考。如果说前半部分有些炫耀与自得的成分,那么结合结尾的升华与立意高度(笔墨较少,如果作者真的是这么设计的话),就已经与其他首席的书拉开很大差距了。这个差距体现在内容的架构上,下面就来说说架构方面。

在内容编排上,除了绝对少不了的理论铺垫与论述以外,大量加入美联储对宽松政策的运用来印证主导学派理论的变化与矛盾,这一点有点像经济学论文,理论再加上历史实践,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随后切回到股票市场,在详述历史演进、分析侧重、观测指标的基础上,顺便浓墨重彩地自夸一番。其目的在于论证自己的预测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套延续性极强且非常严密的预测逻辑。到这里几乎用掉了整书一般的篇幅,说实话感觉一般,除了能够看到很强的理论功底外,看不出什么内容,更像研究报告。

后半部分的内容依旧是理论铺垫较多,但在立意表现上开始有所变化,这里可以看到非常熟悉的内容,就是周期理论。虽然前文也有所提及,但比较概括,主要用来论证作者如何运用周期理论来预测市场,而关于周期的详细描述,则放在了书的后半部分。至此,依旧是理论为主,历史实践为辅,除了可读性尚存之外,对本书的看法已经变成了各种理论的大杂烩了,我将之理解为分析师们的通病。

如果没有结尾部分,这本书除了炫技之外就只有学习理论的价值了。

幸好,我所期待的部分还是出现了。

尽管作者表现的很隐晦,但字里行间的清高还是出卖了他,这不是贬,是煲。凯恩斯革命的出发点是不是如作者所说,凯恩斯意识到在贫富悬殊及社会割裂的环境下所谓的小资生活无法长久,这个根本不会影响他的影响力。虽然经济学后来发展到以复杂数学公式为潮流(这里作者的态度明显非常鄙夷,但并不客观,在经济学历史上,为了证明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家们不得不大量引入数学来公式化经济学,以图稳固经济学的地位),偏离了凯恩斯的初衷,但总体来说,能够得到后人这样的理解与评价,倒也值得了。

所以,结尾不太长的篇幅呼应了前文描述的长期宽松政策的危害,但是已经不是停留在理论或者政府政策选择的层面上了,而是引出了贫富差距极端化这个社会现实,瞬间让全书的理论分析提升了一个高度。所有的经济问题、政策选择、市场波动等等,最终都会对应到社会问题上,从这个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正是经济学家区别于分析师的地方。

可以学习,可以论证、可以思考,读这本书的价值已经够了。

至于预测方面的话题,书中给到的信息量较多,可读性较好但实用性较差,若是带着学习预测市场的心态来看,估计会大失所望。在对市场的预测上,无论对错,都是一时的,对于胜负概率参半的预测对象来说,这个游戏或许比现象中更加难玩。市场决定一切有理,政策影响市场也有道理,自由或调控,可预测的程度都不高,但这些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一条或多条隐形规律在当中起着作用。所以,如果抛开市场行为、政策动机、社会环境等无法量化的影响因素,直接用数学公式建立计量模型来精确计算市场的波动,并以此预测未来走势,那还是等经济学彻底成为自然科学之后再研究吧。

雾里看花,那只是看的不清楚,但花还是存在的,而预测的结果,不一定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迷离之眼,扑朔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