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ech.meituan.com/2017/03/17/cache-about.html
1.缓存三大问题
参考
缓存穿透
简介:一般是黑客故意去请求缓存中一定不存在的数据,导致所有的请求都落到数据库上,造成数据库短时间内承受大量请求而崩掉。
bloom filter:类似于哈希表的一种算法,用所有可能的查询条件生成一个bitmap,在进行数据库查询之前会使用这个bitmap进行过滤,如果不在其中则直接过滤,从而减轻数据库层面的压力。guava中有实现BloomFilter算法。
空值缓存:一种比较简单的解决办法,在第一次查询完不存在的数据后,将该key与对应的空值也放入缓存中,只不过设定为较短的失效时间,例如几分钟,这样则可以应对短时间的大量的该key攻击,设置为较短的失效时间是因为该值可能业务无关,存在意义不大,且该次的查询也未必是攻击者发起,无过久存储的必要,故可以早点失效。
缓存雪崩
简介:缓存同一时间大面积的失效,所以,后面的请求都会落到数据库上,造成数据库短时间内承受大量请求而崩掉。
解决方案:
-
线程互斥:只让一个线程构建缓存,其他线程等待构建缓存的线程执行完,重新从缓存获取数据才可以,每个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在执行请求,减轻了db的压力,但缺点也很明显,降低了系统的qps。
-
业界比较常用的做法,是使用mutex。简单地来说,就是在缓存失效的时候(判断拿出来的值为空),不是立即去load db,而是先使用缓存工具的某些带成功操作返回值的操作(比如Redis的SETNX或者Memcache的ADD)去set一个mutex key,当操作返回成功时,再进行load db的操作并回设缓存;否则,就重试整个get缓存的方法。
SETNX,是「SET if Not eXists」的缩写,也就是只有不存在的时候才设置,可以利用它来实现锁的效果。在redis2.6.1之前版本未实现setnx的过期时间,所以这里给出两种版本代码参考:
-
public String get(key) {
String value = redis.get(key);
if (value == null) { //代表缓存值过期
//设置3min的超时,防止del操作失败的时候,下次缓存过期一直不能load db
if (redis.setnx(key_mutex, 1, 3 * 60) == 1) { //代表设置成功
value = db.get(key);
redis.set(key, value, expire_secs);
redis.del(key_mutex);
} else { //这个时候代表同时候的其他线程已经load db并回设到缓存了,这时候重试获取缓存值即可
sleep(50);
get(key); //重试
}
} else {
return value;
}
}
交错失效时间:这种方法时间比较简单粗暴,既然在同一时间失效会造成请求过多雪崩,那我们错开不同的失效时间即可从一定长度上避免这种问题,在缓存进行失效时间设置的时候,从某个适当的值域中随机一个时间作为失效时间即可。
资源保护:采用netflix的hystrix,可以做资源的隔离保护主线程池,如果把这个应用到缓存的构建也未尝不可
系统解决办法(中华石杉老师在他的视频中提到过,视频地址在最后一个问题中有提到):
事前:尽量保证整个 redis 集群的高可用性,发现机器宕机尽快补上。选择合适的内存淘汰策略。
事中:本地ehcache缓存 + hystrix限流&降级,避免MySQL崩掉
事后:利用 redis 持久化机制保存的数据尽快恢复缓存
缓存击穿
如何将热点数据留在缓存中
缓存击穿实际上是缓存雪崩的一个特例,大家使用过微博的应该都知道,微博有一个热门话题的功能,用户对于热门话题的搜索量往往在一些时刻会大大的高于其他话题,这种我们成为系统的“热点“,由于系统中对这些热点的数据缓存也存在失效时间,在热点的缓存到达失效时间时,此时可能依然会有大量的请求到达系统,没有了缓存层的保护,这些请求同样的会到达db从而可能引起故障。击穿与雪崩的区别即在于击穿是对于特定的热点数据来说,而雪崩是全部数据。
lru
lru-k
5.缓存更新方法
https://coolshell.cn/articles/17416.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48334686
Cache Aside Pattern
旁路缓存
失效:应用程序先从cache取数据,没有得到,则从数据库中取数据,成功后,放到缓存中。
命中:应用程序从cache中取数据,取到后返回。
更新:先把数据存到数据库中,成功后,再让缓存失效。
为什么不是先更新数据库,再更新缓存?
- 原因一(线程安全角度)
同时有请求A和请求B进行更新操作,那么会出现
(1)线程A更新了数据库(2)线程B更新了数据库(3)线程B更新了缓存(4)线程A更新了缓存
这就出现请求A更新缓存应该比请求B更新缓存早才对,但是因为网络等原因,B却比A更早更新了缓存。这就导致了脏数据,因此不考虑。
- 原因二(性能角度)
如果你是一个写数据库场景比较多,而读数据场景比较少的业务需求,采用这种方案就会导致,数据压根还没读到,缓存就被频繁的更新,浪费性能。
为什么不是先删缓存,再更新数据库?
该方案会导致不一致的原因是。同时有一个请求A进行更新操作,另一个请求B进行查询操作。那么会出现如下情形:
(1)请求A进行写操作,删除缓存(2)请求B查询发现缓存不存在(3)请求B去数据库查询得到旧值(4)请求B将旧值写入缓存(5)请求A将新值写入数据库
为什么不同时更新数据库和缓存呢?
还是有点问题
那么,是不是Cache Aside这个就不会有并发问题了?不是的,比如,一个是读操作,但是没有命中缓存,然后就到数据库中取数据,此时来了一个写操作,写完数据库后,让缓存失效,然后,之前的那个读操作再把老的数据放进去,所以,会造成脏数据。
但,这个case理论上会出现,不过,实际上出现的概率可能非常低,因为这个条件需要发生在读缓存时缓存失效,而且并发着有一个写操作。而实际上数据库的写操作会比读操作慢得多,而且还要锁表,而读操作必需在写操作前进入数据库操作,而又要晚于写操作更新缓存,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概率基本并不大。
所以,这也就是Quora上的那个答案里说的,要么通过2PC或是Paxos协议保证一致性,要么就是拼命的降低并发时脏数据的概率,而Facebook使用了这个降低概率的玩法,因为2PC太慢,而Paxos太复杂。当然,最好还是为缓存设置上过期时间。
Read/Write Through Pattern
我们可以看到,在上面的Cache Aside套路中,我们的应用代码需要维护两个数据存储,一个是缓存(Cache),一个是数据库(Repository)。所以,应用程序比较啰嗦。而Read/Write Through套路是把更新数据库(Repository)的操作由缓存自己代理了,所以,对于应用层来说,就简单很多了。可以理解为,应用认为后端就是一个单一的存储,而存储自己维护自己的Cache。
Read Through
Read Through 套路就是在查询操作中更新缓存,也就是说,当缓存失效的时候(过期或LRU换出),Cache Aside是由调用方负责把数据加载入缓存,而Read Through则用缓存服务自己来加载,从而对应用方是透明的。
Write Through
Write Through 套路和Read Through相仿,不过是在更新数据时发生。当有数据更新的时候,如果没有命中缓存,直接更新数据库,然后返回。如果命中了缓存,则更新缓存,然后再由Cache自己更新数据库(这是一个同步操作)
下图自来Wikipedia的Cache词条。其中的Memory你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例子里的数据库。
Write Behind Caching Pattern
Write Behind 又叫 Write Back。一些了解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同学对write back应该非常熟悉,这不就是Linux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的算法吗?是的,你看基础这玩意全都是相通的。所以,基础很重要,我已经不是一次说过基础很重要这事了。
Write Back套路,一句说就是,在更新数据的时候,只更新缓存,不更新数据库,而我们的缓存会异步地批量更新数据库。这个设计的好处就是让数据的I/O操作飞快无比(因为直接操作内存嘛 ),因为异步,write backg还可以合并对同一个数据的多次操作,所以性能的提高是相当可观的。
但是,其带来的问题是,数据不是强一致性的,而且可能会丢失(我们知道Unix/Linux非正常关机会导致数据丢失,就是因为这个事)。在软件设计上,我们基本上不可能做出一个没有缺陷的设计,就像算法设计中的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一个道理,有时候,强一致性和高性能,高可用和高性性是有冲突的。软件设计从来都是取舍Trade-Off。
另外,Write Back实现逻辑比较复杂,因为他需要track有哪数据是被更新了的,需要刷到持久层上。操作系统的write back会在仅当这个cache需要失效的时候,才会被真正持久起来,比如,内存不够了,或是进程退出了等情况,这又叫lazy write。
在wikipedia上有一张write back的流程图,基本逻辑如下:...
3.缓存特征
https://tech.meituan.com/2017/03/17/cache-about.html
命中率
最大元素
清空策略
FIFO(first in first out)
-
LFU(less frequently used)
最少使用策略,无论是否过期,根据元素的被使用次数判断,清除使用次数较少的元素释放空间。策略算法主要比较元素的hitCount(命中次数)。在保证高频数据有效性场景下,可选择这类策略。
-
LRU(least recently used)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简单策略比如:
根据过期时间判断,清理过期时间最长的元素;
根据过期时间判断,清理最近要过期的元素;
随机清理;
存储技术
内存:
硬盘:持久化
-
数据库
缓存有各类特征,分为local cache(本地缓存)和remote cache(分布式缓存):
-
本地缓存:
快速,没有网络开销
缓存和应用程序耦合,浪费内存
-
分布式缓存: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应用,与本地应用隔离,多个应用可直接的共享缓存。
memcached缓存
Redis缓存
Spring注解缓存
如何设计一个缓存
多线程读写安全
数量限制
总容量限制
过期策略
缓存清空策略
concurrenhashmap,定期清理过期缓存。
热点数据,lru
缓存穿透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