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将“仁”发展为“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论”,据此还自有一套修身养性的不二法则。世人将其与孔子并列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

        在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背景下,他提出从众诸侯中选出一位能行王道于天下的君主,可是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统治者们的采纳,于是隐退朝野而专注于教学著书,遂与弟子著成《孟子》一书,它是记载孟子“仁政”、民本思想、人性论和修身养性方面及其言行的著作。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从天子到庶民,不仁则保不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如果天子不仁,则会众叛亲离,没有将领会为一个不仁的国君誓死待命,没有大臣会为一个寡德的君主苦心效劳,没有百姓愿意受一个不勤政爱民的统治者的管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个行王道的君主犹如众星拱月,不必使用强权就可使天下的人归服。而如果国君实行霸道,“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然而当国君好仁,则天下无敌焉。因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君主作为一国首领,若能够率先做到体恤百姓、爱惜民众,那么在他的统领下,举国莫不相亲相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优良的品行自上而下、由内到外地推广开来,则老有所安,幼有所长,民何不乐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心自是肉长的,民众看到君主如何对待百姓,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国家如何不发展壮大,如何不繁盛富强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的国家强大是应天应时,有的国家繁荣是生来占据地理优势,而有的国家安泰则是依靠人民万众一心。

        孟子相信“君权神授”,而且认为君主的职能就是保民。他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在他看来,民众天生是君王用以爱护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对那些统治者又这样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当然统治者们听到这样的言论心中自是很不服气,从来没有人如此贬低过自己,感觉君王的权威受到了侮辱,自然没有接受孟子的民本思想。他用“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来告诫他们,用“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来警示他们,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来提示他们,可仍然鲜有人真正去做。但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历代君主都是很适用的,唐太宗就把黎民百姓放在重要位置,以至于开启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朝。

        古代中国向来是传统的注重自然经济的农业国家,不重农就无法富国强兵,不重农就无法安家立国,所以土地和农民即是君王首要关注点。他说:“民事不可缓也。”主张“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相信“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不正确,井田的大小就不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收入就不会公平合理。他觉得应该这样分土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还把井田制下小农的生活状况描绘得相当美好,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总之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从规划百姓产业,给百姓“恒产”,征收轻税,遵循客观规律,这样国家才会繁荣兴盛!

        修身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倡导治平天下,才更加重视修身。孟子之修身起点和归宿是性善论,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仁、义、礼、智四种德行,以此作为人际关系中必要的规范和准则。“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修身的目的也正在于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从而向尧舜禹这样的圣贤靠拢。孟子之修身的起点是要发扬光大人性之善,而其终点则是修成善果,成为品行高尚的圣人和君子。

        孟子之修身内容是培养大丈夫精神,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种浩然之气荡气回肠,贯穿筋骨。“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坚守志向,与仁义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在经受磨难时,要清楚地认识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纵然是外界环境如何艰苦,也要经受住磨炼砥砺前行。而在得志的时候,更要坚持节欲寡欲,不要被欲望所迷惑和控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如此,大丈夫才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与《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