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相关概念解读——01自律(2.0)

自律是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根植于一个人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体现在日常的习惯里。

很多人对于自我管理有着很多误读:

误读一:认为自我管理就是鞭策自己

有过少人在朋友圈头像上挂着“不减十斤就不换头像”,这些人之后呢?减掉十斤了么?

又有多少人对天发誓第二天要早起要运动如果做不到就罚自己不喝奶茶,这些人之后呢?可能真没喝到奶茶但有可能喝到了咖啡。

鞭策自己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从内心里是抗拒这种鞭策的。

其实,自我管理是爱自己。

我们得让自己的内心体会到爱,它才会有动力按照我们的理性要求的内容去做。

就如《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中讲到的,人的感性内心犹如一头大象,人的理性犹如骑象人,如果大象执拗地朝向一个方向,骑象人是根本就没有办法把它拉回来的。

就如每天晚上的我们积极向上,给明天的自己规划很多正能量的事情,然而到了第二天就丧到不行,什么都不想做。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点分裂的。

《象与骑象人》中讲到,大象能听得懂爱的语言,恐吓的语言对于大象不但没有作用还有反作用。

我们无论决定做哪个自我管理计划,运动、读书、健康饮食等等,我们要给内心的“大象”讲,这是爱它的表示,让它体会到快乐。

误读二:认为自我管理就是执行完美计划

有多少人给自己制定过完美的计划?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恨不得精细到每5分钟要做什么,然而现实呢,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让我们没办法执行计划,

用万维钢的话讲: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

制定完美计划只会让自我管理计划早点破产。

其实,自我管理就是持续推进计划。

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从内心里当然希望每天都能按计划完成,但如果完成不了呢?那也不能放弃呀,那就继续去推荐就好啦。即使每天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行事,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有太高的完美主义倾向。

曾国藩说:小人求全,君子求缺。

我们要做“每天三件事”的自律计划,但做这个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我们每天都完美执行,而是建立起一种认知,让自己知道每天的时间安排中是要把这些事情安排进去的,如果没有安排进去,那未完成的感觉就会提醒我们,这就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从而让自己第二天能记得完成。

误读三:认为自我管理就是别人的认同

叔本华说,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被人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开始自律计划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做一件大家都认可的正能量的事情,所以就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然而,现实是,不仅没有太多的认同,相反,还会有很多不理解或者说是诟病。

这会让我们很沮丧,还有就是困惑,就会有点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为什么会招致这么多的不理解。

我们首先得认同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多么努力做得有多成功,赞扬你鼓励你的人永远是少数,诟病你鄙视你的人永恒存在。

接着我们要想明白一件事情的价值怎么体现?如果一件事情大家都认为很正确,其实做了也不会有太大的的价值,而一件事情如果别人觉得不正确但你觉得正确,而且你是经过认真思考和研究过的事情,那么这件看起来“特立独行而正确”的事情才会真正产生价值。

其实,自我管理就是自我的认同。

我们做一件事情不需要别人多么的认同,当然如果有那是最好的,我们更需要的是自我的认同,自己能明白自己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的自律计划无法长期践行,就是因为在践行的时候我们自己发生了自我怀疑,不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践行让自己变得更好。

自我认同是需要心理能量的,是让自己一直保持战斗的意志。

就如《总体战》这本书中讲到:战争以一方丧失战斗意志为终结。

如何不丧失战斗意志?其中最关键的事项就是要做到自我认同,自己给自己诸如能量。

《精益创业》这本书中写到,创业成功的人都有点半妄想状态。一方面需要给自己打鸡血,另一方面要给别人打鸡血。

误读四:认为自我管理就是非凡的毅力

如果一件事情需要苦哈哈的坚持需要非凡的毅力,那么这件事大概率推行不下去。因为人从内心里是拒绝这么痛苦的生活。

而且,毅力是有一个值的,如果在一天内做一件事情消耗的毅力太多,那么做其他事情毅力就不够啦。

其实,自我管理就是自然的习惯。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值得做的自律的事情变成日常的习惯。习惯就是那种你无意识的,本能的,不耗费任何心力就能做的事情。

我们需要把值得做的自律事项通过正确的方法变成习惯,那么这件事情自然而然就能持续下去了。

误读五:认为自我管理就是快速成功

追求快速是当代人共同的心理诉求,因为节奏太快,我们唯恐被落下但又常常觉得被落下。但任何事情想要看到效果一定是要经历时间的。

就如很多人对现状不满,想要快速改变现状,但是却忘记了现状是过往的积累,我们改变不了过往,当然也就无法改变现状,我们要做的是从现在开始持续积累,让未来发生改变。

其实,自我管理就是持续积累。

我们通过自律计划的持续推进,也就让我们多了积累,这种正向的积累会在未来让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的一个人。


自律的底层,你得澄清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这个底层很多人是混乱的,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在哪些方面做到自律。有的人就会随大流,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例如跑马拉松很多,就跟着去跑马拉松,例如插花很多,就跟着去学习插花,到最后是每个都学了点,但每个都没有学明白,也就没办法在这件事情获得成就感,所以就认为自己是做不到自律的。

我们要选择的“自律”事项,要符合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自律的目标是让这些事项成为我们的习惯。

愿景是你能看到的未来景象,主要有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是自己要努力做成什么样的事情。

我们通常认为,愿景是一个很务虚的词。但是有愿景的人,才能够比平常人走得更远。能成功的人,需要1%的愿景和99%的行动,但这1%的愿景必不可少。

愿景犹如我们奋斗之路的导航系统,犹如天上的那颗北斗星,当我们身处迷雾森林中时,我们需要的不是详尽的地图,我们需要抬头仰望星空,找到指引方向的北极星。

地图虽然详尽,就如别人的经验一样,但如果在森林里迷路了,地图有时候并不可靠,因为现实环境并非一成不变,如果地图上有错误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有可能陷入原地打转的困境。

使命就是自己决定怎么使自己这条命,自己决定一种活法。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这本书里写道:“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你的使命感是什么呢?或许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即使想过,也因为暂时不清晰,所以就放弃去想。

这也是很多人会在年老时回忆自己的人生,觉得会有点庸庸碌碌。

使命感一定是在不断的行动中慢慢清晰的,通过行动让自己开始明白“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影响到谁”。

其实,一直到今年,我才对自己的使命感开始清晰起来:影响一亿人成为自律者。


价值观简单化来讲,就是你认为的重要的事情。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选择的自律事项也不一样。

我读美食家蔡澜的书,蔡澜说他最讨厌运动,最热爱美食。很多人如果搞不清楚自律的概念就会觉得蔡澜一点儿都不自律。然而当你明白自律的概念后,你就能知道蔡澜也很自律,他一生的时间去研究美食,品尝美食,推荐美食,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美食的美好,并且为了这种美好,蔡澜还推掉了很多其他的工作,这就是一种自我约束。

从今天开始,你就要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觉得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这是自律的开始,这也是一个人真正能做到自律的根本。

人类从本性上来讲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当你做着自己内心里觉得不重要的事情,你就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荒废生命。

而当你做的事情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哪怕别人看不懂也看不惯,也影响不到你,例如有的人下完班后就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对于不爱运动的人来讲这就是遭罪,但持续运动的人会觉得很享受。

你选择的“每日必做事项”,一定是要符合你的价值观的,即这件事情对自己的生命无比重要。

记住,对我重要的,对于你未必重要,例如我每天都要求自己在上输出1500字的文章,因为我认为写作可以更好的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并且可以为出书储备素材,如果我想要实现80岁依然站在讲台上的梦想,如果我想要实现每年谢一本书的梦想,那么我就必须有每天输出内容的习惯。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标准答案。

杨绛说:这个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你想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只是和自己的梦想有关。

当你清晰了自己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自律这件事情才有了根基。



每天我们都值得为生命当中这些重要的事情留出时间,我提倡做“每天必做三件事”就是为了给自己建立明确的认知。

你每天必做哪三件事呢?想明白后就开始做吧,持续地推进,你就拥有了自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律相关概念解读——01自律(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