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教育,让孩子赢在成长的起跑线上

今天继续阅读《朗读手册》中的77-86页,书中说教育孩子的心灵,有两种方法:生活经历以及与生活经历相关的故事,即文学。伟大的传道士和教育家们,如伊索、苏格拉底、孔子、摩西和耶酥——都曾经使用故事来进行讲学,感化人的心灵。

生活经历是前人走过的路,或挫折或喜悦,这样的事情往往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励志性,拿这些事情来跟孩子说,能起到较好的教育作用。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像这样的故事就很有教育意义,教育学生心中要有真善美,要远离假恶丑。

我们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你看,德育是排在首位的。我国的德育和西方的心灵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要对他进行教育,怎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老师们往往要用上一些事例或自己的经历或前人的经历来让学生感受到,你这样做是错的,要怎么做才是对的。如某学生上学经常迟到,经了解,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纯属个人习惯的懒散造成。这时老师就要举例子来对该学生进行教育了。如鲁迅小时候读书,由于父亲病重,自己一面上书屋读书,一面帮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跑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把家里的东西拿到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的回到他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以后他就时时早,事事早,时间观念已深深地刻入鲁迅的脑海,影响了鲁迅的一生。

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经济面前,贪欲是一个人内心不知足的表现,如果超出原则和底线的贪婪,则会毁灭自己的一生。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贪官落马?为什么会这样?这跟他们在读书时代缺少德育教化有关。大凡贪官,在读书时候都是优等生,这个“优”可能更多的是分数上的优。在现今中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之下,素质教育无形中成了应试教育的延伸,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老师一味追求成绩,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只要你成绩好,其它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你想想,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几个老师把眼放在优等生那里呢?在老师的眼里,优等生的思想也是优秀的,一般不需要教育。

诚然,优等生不像问题学生那样暴露外在问题,他们的问题大部分是心理上的,如妒忌、自私、偏执、不合群等,这些问题没有在外部表现出来(即使有,也被优等生光环遮蔽了),平时都不会被老师所关注,导致这些小毒瘤在内心滋生,随着环境的改变,面对诱惑,欲望就越来越大,最后把持不住自己。所以说学校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必须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用成长性评价来为每一个学生树立标准,教师不能将评分当成棍棒,而应该将评分当作检查以及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手段。这样一来,会促进教育学的良性循环,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得到了保护,他们在将来就会更好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并形成正能量的道德观。

育人先育心。教师习惯于恫吓、拍桌子和神经质地提高呵斥的嗓门,会使学生的神经高度紧张,神经紧张会让学生心绪烦燥、心灵粗俗。时间一久,他们学习的敏锐力会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唯有慈爱才是保护儿童心灵免遭粗俗和凶狠的灵丹妙药。用慈爱育人,可以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值得尊敬和自豪的有用之才。

孩子的心智是不健全的,正在发展当中,需要我们老师、父母适切地引导、教育、示范,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我们成人要做的是成为孩子人生指导师、心理营养师、学习引导师。重视心灵教育,让孩子赢在成长的起跑线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教育,让孩子赢在成长的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