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七年就是一辈子(第1-3章)

一、自序

1、很多年来,笔者就是这么认为的:掌握任何一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生。学习的结果是不可逆的,尤其对生活的影响更是不可逆的——学习了却没有改变生活,那其实就是根本没学会。

2、重生的手段倒也简单:学习 。学习新技能,走入新领域,循环往复。

3、所谓的“灵感”,只不过就是一个点——仅仅灵感本身它其实什么都不是 。只有创作过程中生成的灵感才有价值。灵感更多的时候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创作的起点。

4、努力和坚持真的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5、2015年有一个词火了——万众创业。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路人甲得自寻出路。 可是路人甲不是从来就这样的吗?!

二、人生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1、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生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我们运气真的很好。
我们恰恰活在一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金额越来越大的时代。

2、我们正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拐点上……

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自己活在最好的时代(根本不是最坏的时代)的重要原因,人类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漫长的反复修正积累,终于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了,而我们恰好生在这个时代(而不是石器时代)……

三、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实践与行动)

1、摘抄:
我觉得“法定”这事儿对我来说没意义,那所谓的“法定”是制约企业的,又不是制约我个人的。我什么时候该休息,应该是我说了算啊。手里本来有要做的事儿,结果可倒好,法定要求休息,我就休息了,那手里的事儿怎么办?在不得不与他人协同的时候,法定假日更是气人,活生生把很多事儿给搅黄,且每个人都不在乎 —— 他们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你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假日吗?很多人还真不知道,也没好奇一下去查过。算上周末双休日,一年下来,“法定节假日”大约 115 个。

从 1995 年,到现在 2015 年年底,算 20 年罢。
115 × 20 = 2,300 (天)

也就是说,这些年下来,我比别人多了 2,300 个工作日。我多做了很多事情、做了更多事情,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假设多出来的每个工作日里,我每天工作时间只有 6 个小时 —— 虽然肯定比这个长,但也不可能是 12 小时以上啊;然后,我也是干一会儿玩儿一会儿啊,要不然怎么会弹吉他呢?

2,300 × 6 = 13,800 (小时)
那么,我比大多数人多工作了 13,800 小时。什么“一万小时”理论之类的,不是没道理,但在我这里确实没劲,弱爆了。

2300 ÷ 365 = 6.3 (年) 20 ÷ (20 - 6.3) = 1.459 (倍)

于是,过去的 20 年里,我那 20 年的时间密度是大多数人 20 年的 1.459 倍,凭什么我不多收获一些呢?其实我也一样贪玩的,我也一样偶尔松懈的,只不过,24 小时里,你怎么可能除了睡觉全在松懈?我觉得这也挺难的。

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 不管别人是否理解 —— 这就是践行。这并不是什么需要“坚持”的事儿,这只是“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事儿而已。不是吗?这明显是有复利效应的事儿啊!那是我 20 年前就算过的事儿,现在只不过是被我活出来了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丨七年就是一辈子(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