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


作家李沧东呈现给读者的丰富与饱满、卑微与苍凉、燃烧与毁灭,完全不输执导作品的力道,每篇小说都值得改编为可看性很强的电影,在老练自如的叙事转圜中可触摸到其某些电影的痕迹与线索——无论作为短篇小说集还是剧本改编备用,都足够优秀。以描摹底层小人物为主,再微渺的个体存在都难以抹去政治气候的熏染与影响,南北对峙、赤色流、光州运动、民主化推进、西化历程,无一不在社会各方角落烙有深刻印记,个体命运随之改变,家庭面临分崩迁徙,在时代惊雷洪流中——“我们这一代所有的承诺都已经死去了。”多个故事都提及某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与超现实无关,而是发自内心深处对环境、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我们疯狂繁殖并苟延残喘,我们支离破碎并谙熟不幸。《战利品》于性和死之间蒙太奇,泛起无限惊惧与绝望。

一直读下去,很惊讶的地方是,李沧东的文本创作能力这么强,而他大部分拍摄却选择了别的作家的创作。比如《祭奠》,这一篇我尤其喜欢。不长的文字,牵扯进了广阔的话题---韩式家庭的隔阖与和解,代际沟通,韩国赤色历史,贫困与沮丧如何充斥年轻人生活,死亡与饶恕,爱与恨裹挟着的灰色地带...全文起承转合与对话皆动人。同时李沧东的书写又做到了难得的分寸感的把握---如张爱玲所说,好的现代文学创作,是作者给出可以给的,读者拿走可以拿的,仅此而已,双方互不迎合。这属于很上流的短篇小说了。回想《燃烧》,也有相似的主题,也对 “贫穷”乃至一种饥饿的状态进行了十分文学性的刻画,虽然好,但其实我挺期待看李沧东拍摄自己创作的小说。我相信在回归文字以及酝酿氛围方面,他会有更准确和更惊艳的发挥。

导演的作者性与作家的身份在李沧东身上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是一部非常有电影感的小说集。

一是沉浸式的叙事,场景描写的细致入微与情节安排的戏剧性,让人物生动而立体。这种沉浸式的叙事方式让心理描写也变得更具画面感。

二是蒙太奇式的转场,在《战利品》中最为明显。时间与空间上的转换非常突然,上下文与排版没有任何衔接与过渡,甚至两行相连的对话中都包含了一个转场。类似对影像的剪辑,非常蒙太奇。

最喜欢《大雪纷飞的日子》,似乎是《薄荷糖》的渊源,也包含了类似的情绪。我很难不去想象一等兵活下来后的命运。本不该成为士兵的人却不得不走上战场。这时的他只有柔软的人性,可是生活就是坚硬曾经的柔软吧。时间的车轮呼啸,碾碎曾经的年少。《薄荷糖》的男主选择了卧轨,而文中的一等兵能在柔软中死去,未尝不是一种残酷的幸运。


我们这一代所有的承诺都已经死去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烧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