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的第七天

6.孩子的释放型与试探型打人

应先区分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到底是什么。根据我的观察,内在动机有两种:一是释放型,二是试探型。

大部分幼儿打人的内在动机是释放情绪,一种可能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孩子有打骂行为,或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被否定。当孩子被这样对待时,内在会产生愤怒的能量。

为何会选择攻击自己呢?如果恰好周围的人都很权威、很强悍,孩子就可能不敢对他人释放愤怒的能量,转而向内攻击自己。或者孩子被教导攻击他人是不好的、不乖的,于是孩子只好攻击自己。所以,允许孩子表达愤怒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可能是当幼儿开始有社交活动,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相互间有争抢、推搡、拍打或语言的攻击等行为,也会令幼儿内在有委屈或愤怒的能量产生。

不管出于以上哪一种原因,孩子打人的内在动机都是出于释放,且有可能以两种方式呈现。

保有孩子情绪的流动和自由表达的能力,有如保护他内在的纯净与流畅,不被压抑的情绪覆盖,不用去背负日渐沉重的情绪包袱,或渐渐关闭自己的感受。

试探型指的是,孩子打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试探,比如试探妈妈是否会生气。一个有界限感的父母,就像给孩子提供围栏,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如何让孩子知道界限呢?其实这位妈妈对孩子无端打自己的行为是不接受的,她需要做的是如实告诉孩子她的感受,非责备且内外一致地表达。

7. 责任感养人,罪恶感毁人

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在照顾孩子感受的同时,协助孩子把东西还回去。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这样的做法给超市带来的损失或麻烦,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后果。这样一来,在他心里产生的将会是责任感,而不是深深的罪恶感。责任感能养人,而罪恶感能毁人。

《道德经》有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真正有智慧的人,就是在他人做出不善之事时,我们仍能善待他。暴力只会带来暴力,视频中的爸爸这样对待孩子,孩子的内在除了无助,更会有愤怒。或许有一天,愤怒的孩子会开始指责和攻击他人。

孩子不需要惩戒,需要的是尊重和同理。被尊重和同理的孩子,自然知道对错,也能友善地对待外界。

8. 真正的道歉是一种深刻的告白

让孩子了解彼此的感受,也启发孩子应对冲突的能力,这才是积极有效的做法。至于道不道歉,可以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分享你想要的做法。最好的做法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身为父母的我们活出我们的价值观,成为孩子的榜样。如果你认为必须道歉,那么就诚挚地跟他人道歉,让孩子学习你的言行一致。

其实真正的道歉是非常有力的,它并不是你错我对的形式,而是我知道、我看到、我明白我曾经的所作所为带给你的是什么,我明白你的个中感受、你的伤痛或愤怒,为此我发自内心地道歉。

而这样的告白,是完全敞开的,让彼此的心在那一刻互相照见,消除彼此的距离,达到真正的亲密。我想,这才是道歉的真正意义所在。

9. 有了尊重,没了伤害

如何在冲突时做到尊重呢?第三法是P.E.T.用以解决需求冲突的方法,要点在于先了解父母、孩子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头脑风暴,寻求可以同时满足父母和孩子各自需求的解决方案。

感受和需求是沟通的两大基石。不管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第三法都是适用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需求冲突都可以使用第三法来解决。所以,可怕的不是冲突,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如何应对冲突。

10. 通过调整环境,无伤害地化解冲突

在生活中,影响一个人对他人行为是否接纳有三个要素——自我的状态、环境、他人。相同的行为,因为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接纳度。

这也就意味着,当他人的行为我们无法接纳时,要改变不接纳为接纳,我们除了改变自我的状态,改变他人,还可以进行环境调整。当我们跟孩子有冲突时,有些冲突可以通过环境的调整来做到无伤害地化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读一本书的第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