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心理上的距离远近、个人对他人的心理倾向及相应行为等。

人际关系是个体能直接感受到的带有情感性的心理关系。

  • 个体性

  • 直接性、可感受性

  • 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心理距离的远近

  • 心理倾向

  • 相应行为

比如对某个人,心理距离不高,我的心理倾向是同情,相应行为是帮助。那我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可能就是资助者与被资助者的关系。

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是心理性的,情感性的。社会关系是由于社会结构客观决定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际关系。但社会关系常常通过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折射。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自我暴露水平越高,表明人际关系交往水平越深。

根据交往双方的情感卷入水平、自我暴露水平的不同,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定向阶段、情感探索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和稳定交往阶段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暴露喜好,表层暴露。

情感探索阶段

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暴露类似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属于二层暴露

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的自我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三层暴露, 暴露人际关系、自我概念等。

稳定交往阶段

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四层暴露。

判断标准还必须考虑到暴露的真诚与否。

人际关系的成分

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 认识成分(指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动作成分(指交往动作)和情感成分(指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爱或恨、满意或不满意)。其中情感成分是核心成分。人际关系反映了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若交往双方能互相满足对方的需要时, 就容易结成亲密的人际关系; 反之, 则容易造成人际排斥。 [1]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 包容需要

包容的需要,指个体希望与别人接触、交往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由这一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取向表现为退缩、孤立、期待他人的接纳。

  • 支配需要

支配的需要,是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者被他人控制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喜欢运用权力,影响及控制他人,被动取向表现为期待他人引导和支配,愿意追随他人。

  • 情感需要

    情感的需要,是指在感情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该需要激发的人际交往的主动取向表现为对他人表现出友善、喜爱、同情和亲密等,被动取向的表现为冷漠、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现亲密。


    低社会行为的人往往属于被动包容需要类型,他们社会活动不高,但往往内心有渴望。这与小时候的经验密切相关。

社会交换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经济学出发,强调理性、算计。强调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的报酬。

报酬可以分为6类:爱、钱、地位、信息、物、服务。这6 类报酬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特别性和具体性。

一个报酬是谁提供的决定着报酬的价值。这就是报酬的特别性。爱的价值与提供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爱是一个特别性很 高的报酬。而比较起来,钱不论是谁提供的都是有用的,因而钱是一种特别性很低的报酬。 当我们说与某一个人的友谊是非同寻常的友谊时,意思就是说这种友谊关系可以给我们提供特别的,别人无法给予的报酬。

平等理论

使人最满意的社会交往关系是公平关系:人们不喜欢被别人剥削,但通常也不愿占别人的便宜:公平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对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公平性的要求进行了概括。

确定一种交往关系是否公平的原则有以下几种:

1.平均原则 每人都得到均等利益。这是最简单的原则。

2.按需分配。需要较大的人应该得到较多的利益,如一个家庭里可能把大部分收入都花在身患残疾的孩子身上,因为这孩子需要昂贵的医疗费保持生命。

3.按劳分配。一个人得到的利益应与付出的贡献成比例,多作贡献的人应该得到更多利益。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原则

连结原则

联结是条件反射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人际吸引的问题上,联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喜欢那些与好的经历有关的人,而不喜欢与不好的经历有关的人。

社会交换(互惠原则)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为同另一个人的交往是利大于弊时,就会喜欢那个人。评价往往是通过对几个人的观察得出来的,与某人交往可能好处较少,与另一个人交往可能好处较多。

得失原则(婚姻不忠定律)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得评价由低到高时,展现出得人际吸引力是最强的。而反过来,人际吸引力是最低的。


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熟悉与邻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相似性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互补

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互补时,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的互补;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当双方的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才能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 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