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滑稽列传》节选之西门豹治邺

智破迷信  除弊兴利

前面两讲我们选读了《战国策》,见识了战国时期术士的能言善道。汉代的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专门给这类人立了一个《滑稽列传》。这一讲我们来看一看西门豹智破迷信,造福人民的故事。

西门豹被魏文侯派到邺城这个地方来做地方长官。邺城里面有漳水穿城而过,漳水在这个地方经常泛滥,给老百姓带来灾害,但是邺城的地理位置又特别重要。

我们看战国时期地形图,邺城处在魏国的北部边疆,紧邻赵国,过去邺城不远,就是赵国的都城邯郸。邺城的地理位置是紧紧扼守赵国的南大门。

赵国要想往中原发展,一定得经过邺城,所以邺城的战略地位特别重要。魏文侯能够把西门豹派到邺城这个地方来,也说明西门豹在魏文侯那里是比较受重视的,应该是比较有能力的。

他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呢?我们选读《史记·滑稽列传》的片段。

《史记索隐》:“滑,乱也;稽,同也。”

在西门豹来到邺城之前,邺城这个地方是迷信风行,因为漳水经常发灾,给老百姓带来灾害,再加上地方有一些人蛊惑人心,说要给河神送媳妇,才能把这个灾害消除,所以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负担。老百姓都往外逃,土地就荒芜,这跟魏国的战略利益是冲突的。

西门豹来到这里就面临这个巨大的问题,怎么样阻止老百姓往外逃?怎么样让这个河水不再泛滥?怎么样让这个田里再重新种起来?

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译文:

西门豹对大家说:“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地方年纪比较长的人,你们把这个女孩子送到河上,希望你们也来告诉我一声,我也要去送那个女孩子。”

这个新来的地方官不错,没有任何反对意见。所以他们都说:“诺。”

幸:表示。尊敬的一个词。

语(yù)和告是一个意思,都是告诉的意思。

喏,这个词在汉代用的特别频繁。它主要表示应允、答应。这个词在我们现代汉语有没有遗留呢?在长沙地区、岳阳地区,还是在用着的。比如说那个地方人有时答应别人“嗯喏、嗯喏”,前面好像带着一个嗯的尾巴。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员、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

到了给河伯送媳妇那天,就和三老、巫祝父老他们在河边见了面。这个三老、还有官员、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还有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来看这个事儿的人有两三千人。

里:古代居民单位,二十五家为一里。

以:以……身份。

这个时候西门豹就看见那个巫是一个年纪很大的老女子,有七十岁,她后面跟着很多女徒弟。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从弟子女十人所,我们看这句话是一个很特别的句子,是一个定语放在后面的句子。我们一般的句子是把定语放在前面,比如说新书,新是一个定语,书是一个中心语,定语是在前面。但这个从弟子,是跟从的弟子。

那么这些弟子是什么性别的呢?这应该有一个定语的,女十人所是它的定语。这十来个女弟子,我们还可以看到,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女十人所,它是一个表示大概的数目,它不是用我们现代汉语,大约有多少?它是所,十人所,就是大约十来个人。

在古代汉语表示约数的还有别的词,像我们在初中高中学过的《小石潭记》里面有个词。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可和许:都是表示约数。

皆衣(yì)缯单衣(yī):两个衣的读音不一样。前面衣是动词,它要读作第四声。后面这个是名词,要读作第一声。

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

女弟子都是穿着丝绸做的单衣,立在老女子后面。西门豹说:“把这个河伯的媳妇唤过来。我要仔细地看一看她长得漂亮。还是长得不漂亮。”众人就把这个女孩子从帷帐中给牵了出来,来到西门豹的跟前。

好:形容漂亮,是上古汉语经常用来形容女子漂亮的一个词。

将:动词。是牵扯、牵拽、拉扯的意思。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顾(顧):右半边是一个页(xié),页和人头有关,是回头的意思。

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就说这个女子漂亮的不得了。一回头就倾城倾国,这里面的顾也是这个意思。

是:代词。

这个时候西门豹不动声色的做了一个让别人都很惊恐的事儿。

西门豹仔细一看,一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他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烦请大巫,您替我到水里面去告诉河伯一声,我们得重新再找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以后再给他送过去。”

那么这个事儿需不需要和这个大巫商量好,大巫答应了才行呢?这个根本就不商量,我们看西门豹怎么做的?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投:掷,掷就是投,扔到里面去。

有顷:这是古汉语常用的一个词,过了一会儿。

何:表示程度,怎么的意思。

趣:同促,催促,通假字。

译文:

马上就让吏卒抬着她,管她答应不答应,直接把她扔到河里去。过了一会儿,这个大巫,她被投到里面肯定出不来啊。西门豹过了一会儿又装模作样地说:“这个大巫到里面怎么这么久,还不出来?让她的一个弟子到里面去催一催她。”

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又找到一个弟子直接投河里面去。过了一会,说:“这个弟子怎么这么久还不出来呢?再找一个人去催促一下。”复投一弟子河中,总共投了三个弟子。

这些弟子和大巫都没出来,这是显而易见的,肯定不会出来。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

这个“是”在上古汉语,是很罕见的。上古汉语的是一般是个代词,要么就是形容词是正确的意思。很少像我们现代汉语一样,这是你的,这是女孩,很少这样说。这里面却说巫妪弟子是女子也,就凭这句话有人就断定这一部分,应该不是司马迁写的。

谁写的呢?是褚少孙增补的。在褚少孙那个时候,他和司马迁的时代和更早的汉语已经不一样了。这个是它已经可以做名词,和它的谓语中间的一个判断系词了,所以说弟子是女子也。

白:禀告。

西门豹说:“巫妪还有她的弟子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那么烦请三老,替我再到河里面仔细地陈说一下,告诉河神。”

又把三老投到河里面去,那么投到河里面去,西门豹他还很认真的样子,在那等着回音呢。我们看他的动作。

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对着这个河在那等了很久。是什么样的姿势呢?簪笔磬折。《史记正义》张守节说:

簪笔,谓以毛装簪头,长五寸,插在冠前,谓之为笔,言插笔礼也。磬折,就是曲体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簪笔就是一个毛,装在簪子的头上,古人是把头发盘在头上插一个簪,叫簪笔。

磬折:就像一个石磬一样,它是有一个折度,这个折度大约是135度。那么为什么要站成这样呢?这跟古代的礼制有关。礼制就慢慢变成风俗。

《礼记·曲礼下》曰:“立则磬折垂佩。”

就是站着的时候应该像磬折的弯度站着,然后还要把这个佩垂下来。这是比较谦恭、比较端正、比较尊敬的态度。

西门豹以一个非常端正非常尊敬的态度,站在河边等了很久。然后西门豹又回头说。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西门豹又回头说:“巫妪、三老还不回来,怎么办呢这个事儿?”就想让官员里面和豪长里面一个人,再到河里面去催一下。

这个时候别人已经看清楚了,西门豹还要把人扔到河里面去。大家一看,扔到河里面肯定是有去无回,所以都趴在地上砰砰的磕头,磕头都快要把头磕破了,头上的这个血流的满地都是,脸色像死灰一样,一个比一个难看,都怕把自己扔到河里面去。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

且:有的教材把它注解成而且,是个连词,那么这种注解应该是有问题的。为什么?

因为且在汉代的时候,它是可以表示将来的。且:将要、接近的状态。

《论衡·变动》汉.王充:“故天且风,巢居之虫动,且雨,穴处之物扰。”

西门豹这时候一看这些人都害怕了就说:喏。

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结罢去归矣。”

若:在汉朝的时候,经常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

罢去归:三个动词连用在一起。

西门豹说:“咱们再等一等,看他们会不会上来。”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又说:“你们都起来吧,看这样子是河伯他留这个客人留的比较久,你们都回去吧。”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这个事儿以后,邺城的官吏,普通民众都非常的惊恐,从这以后都不敢再说要替河伯娶媳妇了。

西门豹成功地把迷信活动给刹住了,但是漳水泛滥这个事儿没解决啊。西门豹又采取了后续措施,就征发老百姓凿了十二个渠,然后用这个河水灌刷民田。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把这个盐碱地变成良田,一直到现在,那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得到水的利益,也因此富足,成为魏国在北部边境一个非常富饶、非常稳定的根据地。

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西门豹在面对迷信风行的时候,他没有进行任何的正面宣讲,他只是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应对,就成功的止住了邺地的迷信之风,并且用后续的兴修水利,彻底解决了问题。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西门豹非常缜密的思维和超强的行动能力。魏文侯也正是任用了李悝、吴起、西门豹这样的良臣,才使得魏国在战国林立的环境里面,成为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

《峄山碑》小篆习作第四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记·滑稽列传》节选之西门豹治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