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心灵捕手》中的男主角维尔(WILL)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21岁。
你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维尔这样的天才:他记忆力惊人,一目十行地扫读人文科学,看过的书过目不忘,能随时随地从第几页找到根据。他精通数学、化学、艺术、历史、法律。
你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叛逆少年:爱在酒吧喝酒、泡妞、打架滋事,偷窃、并因此进劳教所N次, 在N+1次又重走故途。
按照这样的人生脉络发展,WILL应该不折折扣地成长为渣男。从他和哈佛女孩的交往中就可以看出:他挑逗了她,招惹了她,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她,在她爱到火热欲罢不能的时候,他决然地抛弃了她。
然而,WILL的幸运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了两位好的老师:桑恩和兰博。
今天来谈好老师兰博。
数学老师兰博
相对于桑恩这样能够走进学生心灵中的老师,兰博不够伟大。但是,如果做老师能做到他的这种境界,也是学生的极大幸运。
兰博是麻省理工的兰博教授。这是一个在数学上领域上极其自负的老师,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诺奖:“菲尔兹”,每四年才颁发一次。他春风得意,功成名就。直到有一天遇到WILL。
当他看到自己花费两年时间才解决的数学题被一个乳臭未干的打扫卫生的小子轻而易举地做出来的时候,内心无疑是十分震惊的。
那时,WILL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清洁工。终日和几个好兄弟喝酒打架。
仿佛看到一枚深藏在地下的千年不遇的金子在熠熠闪光,兰博有点眩晕。
兰博顺着学校后勤处给的信息在法院里找到了WILL。那时WILL正在法庭上引经据典舌战群儒为自己做无罪辩护,最后在自己做下的累累罪行前无言以对。这让我想到,以后遇到那些巧舌如簧的学生时,不要和他讲道理,只摆事实。
兰博把维尔保释了出来,条件有两个:一是WILL跟着他学数学;二是WILL必须接受心理老师的辅导。WILL 答应了。
影片中兰博的形象并不高大,他高高在上、趾高气昂、目空一切,眼里面盛满了虚名映照下的光环。然而,这是一个真正的师者。
他爱才如命,爱学术如命。
他的骄傲来自于自己在数学领域里无可超越的存在。如果细观我们周围,你会发现许多专业上很牛掰的人都有这个特点。他们可能表面上温文尔雅,但在处理工作问题上有着不可置疑的权威和自信。是的,他们有这样的资本。相对于那些不学无术在官场商场上混着的“砖家”们,他们的骄傲让人生敬,毕竟那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坐了十年二十年冷板凳才能取得的成就。
更难得的是他对人才珍视。在WILL的不屑与叛逆的眼神里,他几乎是求着WILL跟着自己走进数学领域,跟着自己遍访心理专家,只为了一点:不让WILL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放眼我们的周围名校里的教授,有多少可以做到这点?
有两个细节让我眼睛为之微润:
一次是他和WILL共同做一道数学题。WILL略一思索,划掉一个数字;兰博也划掉一个;WILL再划去,兰博跟着划……然后,两人相对一击掌,相视一笑并排回到座位上。兰博把手搭在WILL椅子的后背上,然后,用心轻轻地在WILL头顶上摩挲。那一刻,隔着时空我也能感受到兰博心里面的得意和笑声:那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啊!
这种快乐还是知己之乐。就像是当年欧阳修任主考官时,在判卷中读到苏东坡的文章,骤然心惊。写信给梅尧臣盛赞曰: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50多岁的欧阳修快乐的心情像是一个孩童,然后又感叹一声:“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这声感叹里面真可谓是五味杂陈:有喜悦、有欣赏、有祝福、有嫉妒。但最多的还是被折服后的怜惜。
高手过招,都是如此。大多英雄交手都是从彼此不服气开始,然后到惺惺相惜。
上写字不也是如此吗?作者比读者多的平台,大家还是有自己喜欢的、关注的、追慕的人,皆是因为欣赏与折服。
第二个细节是兰博说WILL有道题做错了,兰博是带着探讨的语气说的,WILL却不屑一顾,坚持自己是正确的。然后,拿着正在抽烟的火点燃了自己做的那道题。兰博急切地从WILL手中抢过着火的试题纸,用手用口弄灭,趴在地上痛苦又颓废地说:
其实我但愿我从未认识过你,因为这样子我晚上就能够安睡,也不必知道有你这个世外高人,也不必看着你糟蹋自己的才华。
兰博那痛苦的眼神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教育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浪费才华时流露出的眼神,它的潜台词是:“我比你自己更心疼你的才华啊。”
所以说,兰博之于WILL,除了渴望他能在人生中展示自己才华外,别无所求。当心理师桑恩指责他说WILL有自己的路,不要你的那些虚名时,兰博愤然地和桑恩吵起来,他说:“如果是为了数学金奖,我愿意拿来送给你。”
在兰博心中,数学是一条奔腾流淌的河流,是神奇又美丽的。但只有少数数学天才方能游刃有余,WILL无疑是这样的一个能够渡河的人。可看到WILL压根就不愿意渡河,他比WILL更痛苦,更难过。
这一切,都是源于对数学的热爱,对人才的怜惜。
写在最后:
影片的最后,WILL放弃了工作,去寻找哈佛女孩。同时,在桑恩的窗前留下了一张字条:“我去寻找那个少女了。”这句话桑恩在年轻时曾经说过。
桑恩也暂时地放下学校的工作,有了一场外出旅行。对于桑恩而言,自从爱妻去世以后,他便蛰居在学校的书屋里,不愿意面对外在的世界,甚至连大学毕业20年聚会也不愿意去。这又何尝不是逃避呢?
只不过WILL是以玩世不恭的方式来逃避,桑恩是用遁世的方式来逃避,某种程度上,桑恩也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治愈WILL心理问题的时候,桑恩也实现了对自己的治疗,他终于在妻子死后走了出来。他对WILL说:“小韦,我也感谢你。”
影片结束了,我的思考还在延续:
身为一名教师,穷其一生,我也不能达到桑恩和兰博那样学术的境界。但是,我可以像他们一样有一颗爱才惜才的心,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敞开心灵与学生们对话。抛开那些繁芸复杂的教育理论,用心来靠近另一颗心灵。
而我们在帮助学生们成长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自我成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