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读书笔记4:控制人生的是你自己吗?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在控制自己人生。

如果有人跟你说并不存在自我, 你的人生也不是由你控制,而是由大脑中的模块控制的。是大脑中各个模块相互竞争的结果。 你会相信吗?

虽然我是心理学毕业,我知道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现象。 

但是,我不相信,起码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不信。

看完《洞见》后呢,我不得不相信!

我们通常认为由“意识自我”产生想法,其实是被引向我们所谓的“意识自我”,之后我们就欣然认同那个想法属于自我。 尽管你终其一生可能都认为是自己想出的想法。-你想象中的“你”想出的想法---其实更接近真实的情况是, 想法俘获了你,俘获了你想象中的“你”。

驱动我们想法的是感觉。

尽管理性在人类动机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做决定的永远都不是理性。我们做某事,是基于感觉做出的决定。 

拿巧克力来举例。

当你想吃巧克力时,你内心的一种声音,吃巧克力可能会增重几斤,而且深夜吃巧克力不利于睡眠,感觉很不好。 但是另外一方面, 如果你吃了巧克力,就能精力充沛,而且工作了一天了特别辛苦,要犒劳一下自己。

听取了双方的陈诉,你这个大脑法官做出了判决。今天你可能严厉的要求自己,不能吃, 明天你会同意吃等等。 总之,你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人,就算吃巧克力,也是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

严格来讲,你更应该这样说:“你的大脑中有些系统天生要刺激你进食高卡路里的食物,这些系统有其动机、信念和代表,你大脑中的另外一些系统,有保持长久健康的动机,这些系统对巧克力也有一些自己的信念。” 最后,第二类系统的模块--关注长久健康的模块,“抑制了短期欲望模块的激励行为”换言之,两类模块并没有“更理性”之说,只不过两者有不同的目的, 在特定的那一天,一种模块比另外一种模块更强而已。

这个更强的背后是那种感觉更强烈。

当你伸手去拿巧克力时,长期模块可能会产生一种负罪感。而当你经受住诱惑时,可能会有一种自豪感。 我们的很多决策只是不同模块感觉的竞争结果。

那既然我们的意识心不觉决策,为什么要花时间来见证这个辩论过程呢!答案可能是,用理性的推理过程,我们是为了说服自己也为了向他人解释我自身行为的原因。 

既然是感觉驱动着我们的模块竞争,那么我们的感觉靠谱吗?如果我们能掌控感觉,或者感觉是我们真实的意图,那么我们可以说,是我们控制了感觉,然后感觉确定了决策。然后事实,人的感觉飘忽不定,极容易受到外在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看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

举一个心理学是实验。 看恐怖片《闪灵》后的被试,通常选择的是人多的广场大道,而看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人呢,则更多选择私密性好,人少的街边小路。 恐怖电影激活了“自我保护”模块,从而引发在人群中寻找庇护的倾向。而浪漫的感觉则调动了“求偶”模块,从而使人有寻找私密空间的倾向。 

我们的感觉调动,常常是被周围事物所影响。 关于这类感觉受外在环境影响而变动的实验还有很多。 

总之一句话,我们看似自己掌控着的人生,其实不然。 我们绝大多是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基因的自然进化的反应。

这样说来,好像非常悲观,好像就没有什么人生自主性了!

其实也不完全是,掌控人生的方法还是有的。

下一篇继续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洞见》读书笔记4:控制人生的是你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