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青少年犯罪

上集,我们谈到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比较偏向犯罪人的外型、体型或颅相学这样的思维,那么今天我们就开始要探讨一个更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什么呢?所谓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例如上次我们讲的颅相学,从这个面向来看,究竟犯罪人的脑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个很特殊的现象,这个现象是人类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犯罪行为变化。

环境不适应?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青少年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人不轻狂枉少年」的阶段,在犯罪学的观察上来说,这的确没有错。人类的犯罪行为、反社会性,抑或是(比较中立一点的说法叫做)社会环境的不适应现象,这确实可以区分为一些特殊类型。

有一位非常重要的犯罪心理学家叫Terrie Moffitt,他与他的研究团队开始针对人类在整个人生的发展中,为什么会在某些阶段中(有些人可能是终其一生)会出现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状况,为何他并没有随着所遇到的社会现象的情境,而做出相对的调整与适应。当时,Moffitt开始探讨这样的议题,也就进入到我们这一集和第六集要跟各位分享的有关我们人的不同反社会性养成这个话题。

我们刚提到一个很有趣的俗语,叫「人不轻狂枉少年」,各位朋友,回想一下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做过一些好像跟社会的传统价值或道德观不太一样的事情?记得我们以前有一群朋友,倒不是说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成就感,不是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不开心的感觉,也不觉得社会有什么对不起我们的地方,纯粹就是调皮捣蛋。

早期的小刀片其实像美工刀那样一格一格地凸出来,有些人就会带着这个小刀片,做一些天怒民怨的事情,比方说看到路边停着的名车、豪车,走过去就给人家刮一下。(唉呀!这个实在是很要不得的行为)。司机每次看到车上有这种刮痕,只能告诉自己:「报应来了」谁叫自己年轻时,总是喜欢做这些稍微让人家不开心、造成他人困扰、调皮捣蛋、希望借此引起注意的事情。

当然,Moffitt他观察到,其实在犯罪行为观察里他发现到一个有趣现象,他发现犯罪当中有一种称为「20-80」的分布现象。什么叫20-80的分布现象呢?他分析,其实有20%的犯罪人,终其一生就是跟社会格格不入,他们进出监狱就像回家一样频繁,搞不好他们待在监狱的时间比待在一般社会还要长,他们的生命历程不停地犯罪,成为非常严重的生涯累犯。而另外一组人大概占了整个犯罪现象的80%,或者是社会不适应现象里的80%,但是他们却只在生命中的20%的阶段里调皮捣蛋了些,似乎喜欢以此引人注意——这个阶段刚好就落在青少年时期。

所以很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我们发现有些犯罪的青少年,长大以后成为了大老板、慈善家、企业家之类的,我们就说这些犯罪当事人在青少年时经过了必要的成长历程,是历经了成长、受老师的教育、接受社会的薰陶、获得学业的补强等等的环境改善,媒体也就适时地用一些比较好听的词语形容为「浪子回头金不换」,很有趣吧!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思考一下什么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

Moffitt开始搜集资料,搜集非常多的有关于「青少年犯罪」跟刚提到的「生涯型犯罪」这两种犯罪现象来进行说明。第五集主要探讨的就是青少年期的犯罪现象,而我也将会在第六集的时候,跟各位报告有关于全生涯型犯罪人,到底他的犯罪概念从何而来?

18岁误入歧途:抽烟、喝酒、十八禁,为何18岁之前不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集:青少年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