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吗,绵羊们?

1 优秀的绵羊

“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你看到上面这段话,头脑会“嗡”的一个激灵,那么你反应和我一样。

写出这段话的是威廉·德雷谢维奇,他在美国常春藤盟校待了足足24年——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博士,当了5年研究生导师;后又在耶鲁大学担任了10年教职。数年来的亲身体验和近距离观察,让他发现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已然陷入误区,于是他辞去教职,先是发表了一篇文章,后又写出了这本书——《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是不是觉得这个比喻用在自己身上特别贴切?

但是(世事往往有个但是),读完本书你会知道,作者用“优秀的绵羊”比喻的是美国精英阶层——“‘精英’指代那些占据社会上层位置的人,既指保守分子,又指自由主义者,既包括商务人士,也包括职业人士,既包括上层人士,也包括中产阶级上层——比如说企业经理、各种奖项获得者以及所有进入重点学校并运营各种机构来满足自我利益的人”,看完这段描述,你还觉得自己是作者笔下的“优秀的绵羊”吗?

至少我觉得我自己充其量大概只能算上是个“绵羊”。

虽说如此,作者所观察并描绘出的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现状可能依然能够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们在选择专业时就倾向于实用型专业,学习期间对成就和成功有着一种被压迫式的追求,就职时也只是出于一种行为惯性选择职业。即便在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并没有了解自己内在的生活意义是什么。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作者自然不仅仅是提出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广能够培养创意性人才的博雅教育,并在教育系统内给非精英阶层更多机会,即“公平,并不是要让每个孩子都一样;它只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足够的资源”。

但是(但是又来了),作者提出的这些适用于我们吗?

2 博雅教育v.s.实用主义教育

就像时尚界隔几年就会吹一阵复古风一样,博雅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在教育的主导位置的翻转并不是第一次了。正如法理德·札卡瑞亚所著的《为博雅教育辩护》(又译《为人文教育辩护》)一书中所说,从前,人文才是实用学科,科学属于抽象知识。正如古希腊时期的人们更倾向于研习修辞、语言及伦理,又如我们古代以四书五经为基础课本。

教育主流方向的改变反映了时代需求。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彼时处于农耕时代,社交需求带来人文教育浪潮,而自工业革命以后,科技发展需求日益增长,自然需要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实用主义教育自然翻转成为主流。即便在不断的翻转中,博雅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也并未完全淡出视线,只是比重略有差异而已。

如果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属于实用主义教育,那博雅教育究竟是什么呢?威廉·德雷谢维奇提出,博雅教育注重培养超越时空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法理德·札卡瑞亚也提出,博雅教育的精髓“不在于针对任一职业进行指导,而在于建构足以因应所有职业的坚实基础”。因此,我认为,博雅教育更倾向于培养抽象思维(“智慧”),将问题抽象化,也将解决方法抽象化,从而超越问题固有的界限;而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就好比培养具象思维(“知识”),在工作或职业的框架下直接解决具体的问题。

如今,像威廉·德雷谢维奇和法理德·札卡瑞亚等大咖们开始倡议推广博雅教育,那么是不是又到了博雅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翻转时刻了?

这可能又要放在时代背景下讨论了。《谢谢你迟到》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提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三股力量——“摩尔定律”、“市场”、“大自然”正在同时经历指数级的加速发展,其中“市场”就是数字全球化,“大自然”就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以及人口增长,而“摩尔定律”指代的就是科技进步。 这三大加速相互作用,科技的加速驱动了全球化的加速,而两者则同时驱动了气候变化的加速,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更多的解决方案。

要各自了解并融入这三股力量,必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而要真正从整体了解这三股力量,可能就更需要“智慧”。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谢谢你迟到》最后提出的:“世界变化得越快,这三股巨大的加速力量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改变得越多,每个人就越需要放慢速度,夯实足以支持终身学习的强大教育基础,并将自己锚定在强大的家庭和健康的社区之中”。

实用主义教育帮助我们迅速在加速时代中找到合适(哪怕是暂时的合适)的定位,得以生存。而生存之上,为了在加速时代中站稳脚跟,夯实足以支持终身学习的强大教育基础,博雅教育,或是抽象思维的培养,的确必不可少。

但是(又是但是),非要在大学时期推广博雅教育吗?

3 发展中的思考能力

博雅教育重在培养思考能力,尤其是跨越工作或学科的抽象思维。

然而,思考能力,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从出生起,我们就在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当我们发现能够翻身、坐起、站立、行走时,我们就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各种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当我们发现交流中有许多词语、句子重复出现时,我们就在不断地分析纠正,以学会语言完成双向交流。

思考能力,也是伴随着认知能力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做过这样的试验:他将水倒入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里,接着他将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个高而细的杯子里,让孩子们比较这杯水和另一杯没动过的水的多少。不满6岁或7岁的孩子通常会说高而细的杯子装了更多的水,因为水面更高。他们不知道水被倒来倒去的时候总体积不变。他也发现,大人向孩子解释体积守恒是徒劳无功的。由此,他推论:孩子没到一定年龄(一定的认知阶段)、头脑还没准备好时,是不可能懂这些道理的。而一旦他们准备好了,只需要玩一玩装水的杯子,他们就能够自己明白了。

思考能力的发展,因个体而不同。就像虽然科学给儿童语言发展划定了一个相对标准的参考线,但依然出现了许多未能落入标准参考范围的“语早”或“语迟”儿童。基因的差异、外界刺激的不同,都导致了儿童在语言和认知等各方面的不同或不平衡发展。同理,个体的思考能力同样受到基因、外界刺激、教学资源、认知水平等各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因个体而不同。因此,即便正如威廉·德雷谢维奇提出的,“大学的使命应该是提供有效的工具帮助甚至迫使个人开始‘灵魂铸造’的生命工程”,也可能有人已经准备好,而有人还未到那个阶段。

什么时候才是准备好了呢?

4 一个小故事

说一个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我的求学过程其实一直是标准化的理工科套路,求学期间,身边一直有一些博览群书的同学,奈何即使这样,对于某些书(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时事评论……),我也依然提不起兴趣。孩子出生以后,出于好奇和教育需要,看了几本育儿类书籍,这些书大多秉承阿德勒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又往往大力倡导育儿先要育己。诸多机缘巧合(这部分在另一篇文章《我的阅读进阶之旅》中有提及),看到了何帆老师在得到上的《读书俱乐部》课程,开始跟着何帆老师推荐的书单看起了以前最头疼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时事评论……

一切来得刚刚好。

伊藤穰一和杰夫·豪所著的《爆裂》中提出了指数时代的九大生存原则,并把最接近核心的原则——“将学习置于教育之上”贯穿九大原则之中,其中教育和学习区别在于:教育是别人教授你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是自己教授自己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的“灵魂铸造”工程,其工程师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成长,能够担负责任的也只有自己。不管是大学、职场、线上或线下课程,不过是提供资源,利用资源的也只是自己。因此,虽然威廉·德雷谢维奇提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足够的资源”,但在我看来,更优的选项应该是,当个人已经准备好了的时候,能够自己去获得相应的资源。

所以,准备好开始“灵魂铸造”了吗,绵羊们?

参考书:

《优秀的绵羊》威廉·德雷谢维奇

《为博雅教育辩护》(又译《为人文教育辩护》)法理德·札卡瑞亚

《谢谢你迟到》托马斯·弗里德曼

《正义之心》乔纳森·海特

《爆裂》伊藤穰一、杰夫·豪

P.S.本文只代表作者唯音风铃当下的观点。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准备好了吗,绵羊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