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跃进,恒大造车“买买买”模式能否走通?

文|吴昊

前几天,恒大健康宣布斥资3.79亿美元,收购瑞典电动车公司NEVS 17.6%股权,完成此次收购后,NEVS 将成为恒大健康全资子公司。

NEVS是瑞典老牌车企萨博的历史遗产,2011年萨博因经营不善宣布破产,后被瑞典籍华裔蒋大龙收入囊中,依靠原有基础成立了电动车品牌国能汽车。

2019年1月,恒大健康花费9.3亿美元,获得NEVS 51%的股权,再度进军造车行业,NEVS原有负责人蒋大龙亦被恒大招入麾下,担任董事局副主席一职。

在收购NEVS之前,恒大曾经投资过贾跃亭的FF公司,但双方后来矛盾加剧,导致不欢而散。通过投资NEVS ,恒大造车事业再度出发,此后又数次增资,花费资金超过40亿美元,直到实现对NEVS的100%控股。

收购NEVS,仅是恒大造车道路上的冰山一角。恒大目前造车的版图遍布整车研发制造、三电技术、渠道网络、充电桩等整个产业链。在造车这条路上,恒大走的足够坚决,也足够高调。

不过,汽车高门槛、长周期的产业规律不可违背,作为门外汉的恒大一路高举投资并购之旗,到底是跟风冒进还是兵行险道?


资本造车


恒大从房地产跨界造车,看似两个行业之间八竿子打不着,但恒大并非只是一时脑热,期间大下了很大决心,也做了很多取舍。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一大批房地产公司坐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享尽了时代的红利,但随着调控不断加码,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逐渐走向尾声。在一个日渐衰朽的行业,房地产公司们除了考虑买地卖房之外,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转型?

从2013年开始,恒大开始考虑多元化布局,先后进入矿泉水、畜牧、粮油等领域,但最终结果都不能称得上成功。恒大迈向快消行业转型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快消行业已经太过稳定,第二则是市场天花板太低,无法容纳恒大的体量。

“粮油、乳业、矿泉水体量太小,一年销售几亿、几十亿元,和我们6000亿元销售规模不匹配。所以恒大一定是选择未来非常大规模的产业,比如旅游和新能源汽车”。2019年3月中国恒大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谈及了进军新能源汽车初衷。

除了市场规模之外,恒大跨界造车也踩在了一个时代的风口上。

随着电动化技术的突破,造车行业又迎来百年之大变局,技术会颠覆以往的秩序,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车企正如同初升的太阳,势如破竹的气势,让门外汉看到了希望。

不止恒大,家电企业戴森,互联网企业苹果、谷歌,都想在电动车市场分一杯羹,新能源汽车行业聚集着各路跨界而来的人们,当中亦不乏豪门贵族。年销售额6000多亿的恒大,更是把资本造车的手腕发挥到淋漓尽致。

恒大最开始入局汽车行业,并没有直接下场,而是通过投资手段。2018年,恒大通过资金入股,成为贾跃亭造车路上的白衣骑士,当上了FF第一大股东。

不过,这段关系最终天不遂人愿,双方不欢而散。贾跃亭的FF难产至今,恒大亦失去造车的最佳时机,但恒大没有停止造车计划,反而更加激进与坚决。

2019年一整年,恒大造车动作频繁,1月15日,恒大健康花费9.3亿美元(约65.5亿元)获得NEVS控股权,为了避免重演FF的悲剧,恒大一开始就拿下了NEVS的51%的控股权,此后恒大又数次增资,直到目前已经拥有100%的股权。

不过,恒大亲自下场造车,收购NEVS,当时并不为外界所看好,“人傻钱多”的指责也弥漫开来,但向来不做亏本买卖的恒大,也有自己的考虑。

NEVS的市场表现虽然乏善可陈,但却是当时拥有双资质的15家造车企业之一,生产资质很难获得,蔚来求而不得,被迫转向代工,甚至因此而被美国股民起诉,小鹏、威马、理想汽车采取收购的方式,为此也付出了不菲代价。

而且,恒大的造车之路并没有停留于收购NEVS就止步,野心也并不只是造车而已。

收购NEVS之后,恒大又挥斥千亿资金继续加码,拿下动力电池生产商上海卡耐新能源、轮毂电机制造商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并参股广汇集团,和跑车公司柯尼塞格、德国动力总成公司hofer成立合资公司。

2018至2019年,恒大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豪掷超过200亿元,恒大健康一度因此而由盈转亏。根据财报显示,恒大健康2019年度净亏损49亿元,主要是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购买固定资产及设备,研发等相关费用及利息支出增加。

不过,在几百亿资金大棒的挥舞下,恒大汽车帝国的轮廓开始显现,旗下囊括整车制造、动力集成、销售渠道等整个产业链,巍巍壮观。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是这样。

恒大董事会主席许家印对造车势在必得,他曾立下造车宣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而且总结出了“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15字箴言。

但恒大为了造车真的不计成本吗?


恒大优势


恒大造车走出了颇具自身特色的道路,高调的举动引发不少关注,也遭到不少批评。

“买买买、合合合”的全产业链收购计划,看似是恒大四处撒币,但背后的确也有恒大自身的一套逻辑。

目前,新能源汽车阵营中的玩家分野明显,一方是奔驰、丰田、比亚迪这样的传统车企,在电动化的浪潮中,主动或者被动加入其中;另外则是特斯拉、蔚来、谷歌这样的互联网派。二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相互竞争,但又各占优势。

但恒大与前二者相比,一无汽车制造经验,第二没有互联网思维,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钱。

所以恒大通过投资,亦或者是大笔并购,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利用资金换技术,换时间。

造车是一个长周期、高门槛的行业,很多欧洲传统车企拥有百年历史,当初比亚迪和吉利跨界造车都吃了不少苦头,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经过四五年的长跑,结果还是一步一个坑,第一款车型上市后,问题百出。

站在恒大的角度看,在已经错过造车最佳风口的情况下,收购也的确是最简单和有效的途径。

有时候,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另外,恒大造车过程中,也在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降低造车的成本。

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钧曾表示,中国恒大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会建立一个模型,其中包括当地投资建厂的预计亏损、汽车产业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增长,然后凭此模型要求地方政府配套住宅和生活用地。“这个是恒大在汽车领域发展的模式,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别的汽车厂没有的。”

《财新》曾报道,在恒大造车版图中的郑州、安徽六安等地,地方政府在部分住宅用地拍卖条件中,规定拿地企业需在2018年新进入《财富》杂志“世界300强”。而放眼望去,符合这一要求的房企,只有恒大。以至于让人觉得,这样的款项就像是为恒大量身定做的。

当然,恒大基于房地产业务也做出过一些其它构想,夏海钧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恒大未来会推出“买楼送车”,以带动房地产销售。尽管这样销售方式匪不为外界看好,但家大业大的恒大的确拥有很多资源调动的实力。

而且,结合主营业务,恒大也做了一些符合自身场景的布局。

去年7月,恒大与国家电网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双方各持股50%。合资公司聚焦社区智能充电桩建设运营、智能充电桩销售等业务,恒大将自己研发的智慧科技充电云平台接入国家电网中。

作为新能源汽车带动的一大风口,充电桩行业未来市场规模不可限量,而小区又是充电桩安置重要场景之一,恒大作为房地产公司龙头企业,自然不愿意错过。

恒大集团的资金支持、资源调动、多板块业务协同能力,是恒大造车之路的现实基础。

不过,即使恒大拥有这些优势,跨界造车的前景又是如何?


逆风撑船


去年年底,因为预估造车项目盈利无望,戴森公司宣布放弃造车,为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泼下一瓢凉水。

同样跨界造车,恒大面临的挑战,并不比戴森小。摆在恒大面前的问题是,全产业链收购之后,如何整合?

在整车制造方面,恒大收购国能汽车。虽然国能继承了不少萨博的遗产,但在电动车的发展路径上,已经泯然众人矣。在被恒大收购之前,国能曾经推出过几款电动车型,但整体表现乏善可陈,经营也遇到一系列问题,最终卖身恒大。

恒大接手国能之后,提出了十分激进的计划。2019年11月,许家印在恒大新能源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公开称,恒大预计三年的投资总额为450亿元,还将同步开发15款车型,同步建设10个整车生产基地,在10到15年内实现500万辆产能规模。

但目前恒大距离这一目标还很遥远。去年6月份,恒大推出了首款车型国能93,但截至目前国能93并未开始交付,而且诸多行业人士认为,国能93并不具备竞争力。恒大方面也承认,国能93更多的是为了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据恒大方面介绍,旗下恒驰1号将于今年年底上市,但由于这款车目前没有参数介绍,具体价格也并未透露,因此还得等一段时间。

但恒驰如果想要带动恒大所收购的产业链企业,十分困难。

以电动车的核心部件电池为例,恒大之前收购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但如今卡耐已经处于主流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的边缘位置。

根据韩国SNE Research发布的2019年全球锂离子动力电池出货量显示,去年出货量前十的品牌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比亚迪等,卡耐未能进入名单当中。

恒驰如果搭载卡耐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将丧失竞争力,如果搭载宁德时代、松下等电池,全产业链收购的意义又在哪里。

另外,恒大斥资5亿元收购泰特机电有限公司拿下的轮毂电机技术,还处于空中楼阁,商业化落地仍为时尚早,所以恒大此举最多算是卡位,目前喊口号的意义大于技术实用性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份,恒大动力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吕超通过朋友圈发布动态称自己已经离职,而吕超的身份则是恒大所收购的湖北泰特机电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吕超在离职声明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房地产造车”模式的质疑。

恒大造车产业链整合之路,才刚刚开始。

另外,恒驰汽车如果不发生跳票,在年底实现交付,届时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补贴逐渐取消,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全面承压,自从去年6月退补之后,国内电动车的销量也是一路下滑。

与寒风凋敝的车市所不同的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目前,特斯拉国产化一路势如破竹,国产Model3最低价格下降到27万元,随着供应链的国产化,未来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而比亚迪、上汽等传统车企,依赖于原有渠道优势,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在品牌、用户运营方面也有所积淀。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恒驰,能够追上对手们的步伐,实现逆风翻盘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跃进,恒大造车“买买买”模式能否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