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不忍细读》:九子夺嫡竟是源于康熙的溺爱!

一部清史少不了些许玄疑迷案的点缀,如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九子夺嫡、乾隆身世等,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辛酸,一个局中人有一个局中人的不得已,似乎都是围着历史的车轮转,谁都只是这个转盘里的选手,指针指到谁就是谁,但大浪淘沙过后,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的成长脱不了干系。

胤礽是命定的天子接班人,从一岁起就被封为了皇太子,从小陪伴在康熙身边,接受的是康熙亲自的教导,到最后鸡打蛋飞,被雍正捡了漏;而乾隆一直不被雍正所喜养在宫外,却顺理成章的接受了帝位。为什么胤礽的皇位唾手可得,却与之失之交臂,乾隆远离权力中心,却能信手拈来?

有一些命定的成分,也有一些个人的原因,但命定的那部分幸运里,又何尝不是个人的原因,只是这原因藏在他们各自成长教养的过程中。

《清史不忍细读》里,著名书评人、明清史学者何敬之就直击了清史中一些最具戏剧化和转折性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觉察偶然因素导致帝国巨变的连锁反应,我们现在就从九子夺嫡中寻找其偶然因素造就的严重后果。

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二皇子

二皇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长子,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哥哥胤禔,但大哥的母亲只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庶妃,在非常看重出身的封建社会,庶出的胤禛只能是个皇长子,永远的大哥了。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如果不出意外,帝位会从这一支一直传下去。

皇后因生胤礽难产而死,康熙对胤礽愈加疼爱,从小亲自抚养在宫中,教以读书骑射,使之成为诸皇子中的佼佼者。而胤礽也不负父亲所望,自幼聪颖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长成后,代康熙祭祀,并数次监国,在政绩上不俗,就连西洋来的传教士白晋也在自己的手记中夸奖“他那英俊端正的仪表在北京宫廷里同年龄的皇族中是最完美无缺的”。

而正是他含着金钥匙出生,带着父亲的殷切希望和父亲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他的长成让康熙太过欣慰了,他得到是皇帝一等一的荣宠。

康熙默许索额图(四大辅臣索尼之子,皇后叔父)所定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康熙还亲自规定每年的三大节(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百官都要对皇太子行二拜六叩之礼,并避太子名讳;为维护太子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胤礽历次外出巡游所用皆较皇帝上乘,在当地搜刮民脂民膏,康熙皆装聋作哑纵客其挥霍无度;胤礽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还“以身作则”处置忤逆太子的人;胤礽私生活不检点,广罗美女、豢养面首,康熙也不闻不问。

这些荣宠虽是对胤礽的爱之深、爱之切,但这爱一旦失去了它应有的分寸,对一个将要挑起家国重担的储君来说是危险的。这样做不仅会让他渐失民心,也会让他渐失本心。

二、无度的溺爱让皇太子的私心无限膨胀,他对帝位的长久等待失去了耐心,显现出了白眼狼属性

我们总认为爱是相互的给予,付出就有回报,但殊不知过犹不及同样是一种欠缺。

康熙四十七年,皇长子向胤褆向父皇密报:太子胤礽趁着夜色,走近您的帷幔,向内窥探。

一查,竟属实!这时的康熙是极度寒心的,自己全心全意地爱了三十几年的皇太子,却如此等不及,竟要向自己动手了。这一事件对本有退位之意的康熙敲响了警钟:这还了得,老父还未死就敢如此明目张胆,如果把帝位交到他手上,还指不定怎么对兄弟呢!

盛怒之下的康熙来不及思索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也没有想到事情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义无反顾地提出了废储。

其实,在当时不仅仅是皇太子蠢蠢欲动,所有有才能、政绩出众的皇子都在观望,等待搬动皇太子这块磬石,如皇长子胤禔、三子胤祉、四子胤禛、八子胤禩、九子胤禟、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皇帝太子中计,国之危,但这何尝不是父子之间感情的一次考验?但这次考验中,首次是享受隆恩的太子翻了脸,不可谓不让为孩子付出一切的父母们寒心!

三、纵然是溺爱之子有财狼之心,也不愿舍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爱之深,计之切。康熙看见眼前局势,回想昔日种种,竟不打算兑现废储了。可是胤礽的打草惊蛇换来的是父亲的回心转意,而父亲的回心转意并未得到儿子的谅解。

康熙发现长子胤禔的不轨之心,把他打入大牢,并否决了他举荐的八子胤禩。而后康熙在朝议中委婉地表明不想兑现废储的决定,然而没有得到群臣的回应,反而是得到了群臣一致对德望最高的八子胤禩的举荐。

八子胤禩自幼聪慧,又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他擒拿格斗、诗词书画,更是样样不在话下,且独有辨马的本事。他体贴细致,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则与名分,王公大臣称赞他“朴实”“极正气”,在朝野有“八贤王”的美誉。

如果康熙能放下对二子胤礽的偏爱,接受群臣和皇子众兄弟拥戴的八子胤禩,也许九子夺嫡兄弟相残的局面就不会发生了。可康熙偏偏不信邪,日前还信誓旦旦说大家无论公推谁都会认可,而当大家一致举荐八子胤禩的时候,却对自己一向还喜爱的胤禩刻薄道:“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

康熙似乎对除了二子胤礽之外的儿子做皇帝都不感兴趣。在他的强势复储计划中,众大臣不得不同意了重立废太子。但是重出牢笼的废太子已经不是往昔的太子了,他变得心狠手辣,持着父亲对他的偏爱更加肆无忌惮。

没有办法的康熙,只好再次将二子胤礽废立。爱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无条件无节制的偏爱只会让他变得越来越疯狂,越来越贪得无厌。

四、竟以其子优秀为由,打算撬动死局

可能这个时候,康熙才开始审视其它可以担当大任的众兄弟吧。而他选中的是十四子胤祯。

十四子胤祯从小才华横溢,与四子胤禛同母,可他个性爽直刚毅,重情重义,可能康熙看上的就是这点吧。康熙或许认为,胤祯当了皇帝,至少不会对众兄弟下杀手,但是康熙晚年以准皇帝的仪仗对他,却并没有直接宣称他继位,或许也有其它考量。

胤祯虽也有担当大任的才华,但他直来直去的刚正脾气怕是继任大统后,也很难与众多实力超群的阴辣哥哥们较量吧。说不定康熙也会在保护幼子的纯净美好中挣扎过吧。而导致康熙摇摆不定的,还有对罢黜废太子的心有不甘,他心心念念念的还是把皇权交给废太子这一房,甚至看中了废太子的二子弘皙,想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让他做一个过渡,把皇位交给其子弘皙。

不过,康熙也可能考虑过这样做太冒险。而且与弘晢同时被康熙喜爱的还有雍正之子弘历,但他看到弘历的时候比较晚。而当康熙看到弘历时,“见而惊爱,令读书宫中”,亲授书课,并请名师教他文化和火器,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或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改变了主意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关于传位于谁,康熙心里始终未放下的都是二子胤礽,要不然,何以等到他死才拿出一道不明就里的遗召,让人猜测了几百年。他的放不下,他的迟疑,是一种父爱的执念,也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悲剧。但凡他留下清楚的只字片言,也不会让八子、九子牢死狱中,让十四子不明不白被囚禁多年。

在康熙生命的最后,深为继位之事所苦。到底是打算传位于胤祯还是胤禛,到现在都是一个谜,但唯一确定的是,他从未放下过的是打算置他于死地的皇太子胤礽。

五、当下的我们,更要注意溺爱的危害性

了解完康熙朝皇太子胤礽的一生和九子夺嫡序前幕后,我们看到是一个溺爱导致一个优秀孩子从美好走向毁灭的故事,是一出溺爱导致的人间悲喜剧。在这出戏里有人痴癫,有人疯狂,不知所谓何事;有人狱死牢中,有人暴毙而亡,没有谁真正的人生赢家。

一生文治武功,功勋盖世的康熙,人生唯一的政治污点就是九子夺嫡的惨剧,而这出惨剧竟是源于溺爱而产生出的纠纷、血案,在康熙一次次的迟疑,一次次地背弃大众的谏言中,是溺爱蒙蔽了他的心智。旁人的心里明镜似的,却也拉不回一个父亲执爱的深念。

康熙要复立胤礽为太子时,其亲舅舅兼岳父的原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就狂泼过冷水:“皇上治事精明,天下人无不知晓,断无错误之处。此事于圣躬关系甚大。若度日后若易于措置,祈速赐睿断;若日后难于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主意熟虑施行为是。”

但是,佟国维遭到康熙痛骂,一意孤行。

而对于我们,少了康熙王公大臣的进言,我们对孩子的溺爱更是不能自觉,只以为是为他好的,我们就拼命给予,结果把孩子养成了巨婴、白眼狼。前段时间只因母亲没去城里给他带孩子,就杀掉母亲骗保的儿子;因自己人生不如意就怒杀陌不相识女律师的红谷滩男子……都给了我们警示:你以为的爱,是不是溺爱?是不是只让他知道了爱之轻,没有让他了解到爱之重?

我们都以为打骂、漠视是一种虐待,殊不知溺爱也和虐待一样,损害的也是孩子内心的完整性。虐待是我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子明目张胆地行使着损害孩子的行为,而溺爱是本着为孩子好的心情以卑微的姿态行使着损害孩子的行为,但无论是欺骗或真心,但本质是一样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的妄为损害了孩子内心的完整性,使他们长成了一棵畸形的树。

为人父母,既要以父母的身份对待孩子,但也要跳出父母的身份真正看透你与子女的关系,共生、绑架、左右、控制,这些太渗透过深、太过用力的方式,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你最爱的孩子,千万别以自己过于骄纵的爱,把他养育成你不希望的孩子。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清史不忍细读》从大清三百年的风云里,探知各种隐秘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让你太饱眼福,还能带你从现象看本质,自省己身,得到更多收获。如果你对老女东哥、海兰珠、董鄂妃的爱情传说感兴趣,这本书同样不会让你失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史不忍细读》:九子夺嫡竟是源于康熙的溺爱!)